课 题 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
教 学 三维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 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当堂达标
检测设计 1.计算
15 ×3+20 50 - 16 × 2 100-13×6。
2.一只企鹅 38 千克,鸵鸟的体重比企鹅的 4 倍少 6 千克,这
只鸵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成人票 15 元 儿童票 8 元
(1)买 4 张成人票和 1 张儿童票,应付多少元?
板书设计 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一共用去多少元=买3本笔记本+买1个书包的钱
应找回多少元=50元—2盒水彩笔的钱
课题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姓 名 郭晋 时间 2019.3.13
教学 环节 方 案 目标对应点
及设计意图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辅 助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1.谈话:你有过到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吗?在商店里购物时,你遇见过怎样的数学问题?
2.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3.提问:小军和小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能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学习用品,他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吗?
图中钢笔和水彩笔的价格都是指一盒的价格。其余商品价格都是指一个或一本的价格 谈话环节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有利于自然引出例题的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孩子说说图意,了解情境图所包含的基本信息,既能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支持,也能为后面一段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
指名列式回答
一共用去多少元=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买1个书包用的钱
方法一:5×3=15(元)
15+20=35(元)
方法二:5×3+20
方法三:20+5×3
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
5×3+20
=15+20
=35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全班交流
相同:两种算式都要根据所求问题先算出3本笔记本价钱,再用3本笔记本的价钱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
不同点:分步算式是有两道,一道是乘法算式,一道是加法算式,而综合算式只有一道,里面既有乘法,又加法。
应找回多少元=50元-2盒水彩笔的钱
学生尝试练习,组织交流
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讨论并明确:先算乘法。
生回答:
都是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试题。
集体回答
1.出示问题1,小军买三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结合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板书)
3.引出综合算式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习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移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计算过程吗?试一试。
4.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叫做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
你能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吗?如果能够,请你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
讨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两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什么?
小结: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现在死后,都先算乘法。
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学生完成计算
、
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
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再出六道题其中有两道是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让学生辩一辩,最后出三道改错题让学生改一改。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交流体会
完成当堂检测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当堂检测。
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