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7 17: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认识并感受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推算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准备:
分小组观察100米的跑道(或长100米的大路、建筑物的边等),走一走,记下用了多少步、多少秒;了解学校环形跑道的长(或校园周长,或两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并记录相关数据。
【设计说明:由于直接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比较困难,所以通常需要联系学生相对熟悉的一些长度在推算的基础上进行间接感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测量100米的长度,了解环形跑道长度、校园周长或两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是较为理性的做法。此外,考虑到有些学校没有100米的跑道或环形跑道,所以安排一些不同选项,以便实际教学时参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测量身高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厘米)进一步追问:如果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毫米)如果测量教室的长或宽呢?(米)
提出要求:你能把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2.继续引导:如果要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你觉得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学生交流后,指出:测量较长的距离,需要使用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长度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千米”“公里”。那么,究竟哪些情况需要用千米(公里)作单位?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说明: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高、硬币厚度、教室的长和宽等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入手,引导他们回顾和整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明扼要。而以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用什么单位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则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他们感受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体会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自学探究,认识千米
1.提示自学。
提出要求:请大家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阅读教材第20页上半部分的内容,再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同学交流。
问题(1):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千米?
问题(2)可以怎样向别人介绍1千米的长度?
2.组织讨论。
围绕上面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相机明确:
(1)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3)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3.单位换算练习。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设计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了解一些千米的知识,但他们对千米的认识大都是模糊的或不够全面的。针对这些具体的学情,安排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既能使他们原有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又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初步了解千米之后,及时组织相关的单位换算练习,能使已经获得的认识得以及时巩固。】
4.感受l千米的实际长度。
提出要求:刚才大家说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课前我们还记录了走100米需要的步数和时间。请你按记录的数据算一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学生推算后,组织交流。
继续引导:按推算出的结果,估计从学校门口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l千米?
5.从不同角度感知1千米。
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全长多少米?沿环形跑道走几圈大约是1千米?
追问:我们学校校园的周长是多少米?沿校园走1圈有1千米吗?你能联系自己熟悉的一些长度,再说说对1千米实际长短的理解吗?
6.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千米,感受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其实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呈现如下内容:
讨论:通过阅读上面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进一步要求:你还知道哪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量?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说明:认识千米,不仅仅是知道千米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体会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上述教学活动,以学生对100米长度的直接感知为起点,先引导他们推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再启发他们估计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联系一些熟悉的长度分别说说对1千米实际长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一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再次感知以千米作单位的、不同数量级的长度,既丰富对千米的认识,又充分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有层次地规划学生的数学活动,既强化了对千米的认识,又有效化解了“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观念”这个教学难点。】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每幅图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试着说说这几种出行方式每小时各能行多少千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图下标注的数量与相应的出行方式连起来。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要求他们把每幅图下面的文字完整地读一读。
追问:如果左起第一个括号里填“千米”,即“天安门城楼高35千米”,你认为怎么样?如果左起第二个括号里填“米”呢?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并独立完成第(1)题。
提出要求:如果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大约是300千米,你能估计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提示:把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看作1份,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大约是这样的几份?
进一步要求:你能用这样的方法估计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