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练习三丨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练习三丨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8 10: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练习,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间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借助生活情景体验、感悟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度单位间和质量单位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千米和吨”这两个单位,千米是什么单位,吨是什么单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谈话: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板书:练习三)
2.复习千米和吨
谈话:关于千米,我们学过哪些相关知识,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思维导图)
引导: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与千米有关的例子吗?(课件展示)
引导:那吨呢,谁来介绍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吨呢? (课件展示)
3.复习单位之间的进率
  提出要求:除了千米和吨,我们还学了一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瞧!他们来了!你能帮它们分分类,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指名学生来摆,并调整。)
引导:你还记得他们之间的进率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进率)
追问:观察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除了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设计意图:沟通新旧知识,全面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复习单位的大小,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把新学的‘千米’和‘吨’这两个单位,纳入已有的旧知体系中去。】
二、巩固练习
1.单位换算(练习三第2题)
5吨=( )千克 7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4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谈话:做全对的举手老师看看,大家完成的都很棒,谁能说一说,刚才在单位换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完成的又快又对?
小结:看清单位、记牢进率,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进率。
2.巧填单位(练习三第1题)
谈话:这些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出示练习三第1题),你会为它们填上合适的单位吗?请打开学习单,第1题,先自己填一填, 再和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汇报:开火车,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
追问:在填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一题有困难?
提问:那么45吨到底有多重呢?
介绍: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大约重30千克,按一个班级50人计算,全班重约1500千克,也就是1吨500千克,全校28个班级,所有的同学体重加起来大约重42吨,可想而知,这个恐龙有多庞大!
第2幅图,填长城的长度时,介绍相关知识。
介绍:这儿为什么是千米?谁来说说想法?我们来看,这是明长城的示意图(出示长城图片),它几乎横贯祖国东西两端,人们还把它称为“万里长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千米”又叫“公里”,今天老师还要告诉大家“1公里=2里”。那么8852千米就是1万7千多里。如果填米,8852米大约是9千米,也就是几里?(18里)从我们学校到合肥南站大约就有这么长呢。和“万里”差得远啦!
追问:你能说一说在填单位时,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提醒大家?
小结:在填单位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或者展开推理和想象,来帮助我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单位。
【设计意图:以这些实例作为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多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生活,通过重点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意识和方法,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谈话:小明和小芳是邻居,在课余还了解到这样一组信息(课件出示),从学校往西走2000米是少年宫,从学校往东走3000米是体育场。
提问:谁来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出示问题:(1)从学校到少年宫比到体育场近多少千米?
(2)从体育场经过学校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引导观察:你觉得这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小结:当问题中的单位名称和条件中不同时,要注意进行单位的换算。
提示:觉得有困难的话,可以先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画出线段图。(学生自主画图操作后,展示作品)
指导:画线段图的时候,可以根据数据的大小来确定线段的长短。
引导观察: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追问:想想第一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谈话:现在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纸上。(指名上台汇报讲解计算过程)
小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画图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当问题中的单位和条件中的单位不同时,要注意进行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方向等知识,在交流思路时侧重梳理思考方法,重点练习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致严谨的习惯。】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过渡:在放学的路上,小明和小芳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出示情景图)。
提出要求:小声地读一读,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指名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明确:在解决这道问题时都采用了估算,看来有时借助估算就能又快又方便的得出答案。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谈话:这是一张铁路线的示意图。(出示:上海到南京的高速铁路长301千米,南京到北京的高速铁路长1023千米。一列动车平均每小时行驶300千米,我们坐这样的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到北京,5小时能不能到达?)
  提问:谁能结合这幅铁路图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指生上台
谈话:弄明白了已知条件和问题,和同桌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列式计算。
  交流:指名当小老师汇报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丰富和加深对吨和千米的认识,提高对相应数量极其关系的理解水平,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估算时的思考过程和依据估算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过渡:跟着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我们走出学校,走出合肥。你知道吗?计量单位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四、拓展延伸(介绍计量单位的演变历程)
你知道吗?
在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的长短、田块的大小和物品的轻重等,这样逐渐有了长度、面积、质量等量的概念。
开始人们用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如一拃、一庹、一步来测量长度,用掂一掂的方法确定物体的轻重......
后来发明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用尺量物体有多长,用秤称物体有多重,测量就方便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测量工具不断改革,测量也越来越精确!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小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介绍长度、质量等量的概念的产生,以及相关测量工具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精确的演变历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及其方法的认识,感受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五、全课总结
1.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谁来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出示思维导图:关于计量单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本学期我们还会学与时间单位相关的年、月、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收获,回顾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已学的计量单位,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练 习 三
1000 1000
质量单位:克 千克 吨
10 10 10 1000
长度单位: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