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鲁迅
1.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探究在现代社会“拿来主义”的意义。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
1923年完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层次结构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文本研读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文本研读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文本研读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文本研读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文本研读
6、研讨第八自然段
文本研读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
归纳:第十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7、第9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本研读
本段运用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8、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是什么态度?
文本研读
“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
“姨太太”——“大以清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9、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文本研读
“他占有、挑选。”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10、讨论第十段,这一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文本研读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④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1、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文本研读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12、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本研读
①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②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③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④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文本研读
⑤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文本研读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写作特点
3、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写作特点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心思想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他的这种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窝在家中不出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B.“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革命者牺牲了,变节者凭敌人的施舍而苟活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常常会陷入绝望,其实心逢绝望未必就是身处绝境,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转身说不定就会突出重围。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在同一个星球,长在同一个国度,人们的价值观却各不相同。
小试牛刀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
C
3.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
革命家的鲁迅,—————————,———————————。
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