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当拿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
新 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特点:
① 形式自由,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② 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③ 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
④ 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对比阅读
任务:自由朗读。思考,这两首诗歌题目的用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动作:
立
和大自然同样伟岸的精神,和宇宙星球平等的视角,显得大气与自信。
位置:
地球边上
顶天立地、卓然站立的豪情
放号
号háo ①拖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怒号
②大声哭:号哭、哀号
号hào ①号令:发号施令
②号角、冲锋号
呐喊,癫狂
《峨日朵雪峰之侧》
“侧”字怎么理解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
为什么不写雪山之巅,而写雪山之侧呢?
三、有感情朗读
四、知人论世
识作者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①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四、知人论世
识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简介
王昌耀
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ー“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五、“象”由情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作品
意象
意象特点
主要意象含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
五、“象”由情生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作品
意象
意象特点
意象的含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
怒涌的白云、北冰洋、滚滚的洪涛
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罅隙、锈蚀岩壁、雄鹰、雪豹、蜘蛛
雄浑、壮美、崇高、紧张
弱小、可怜、默享
洪涛
国内: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
国外:大工业生产的世界潮流
雄鹰、雪豹:看似强大的外在形象。
蜘蛛:坚韧的内在、意志、心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自己“破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
这首诗歌呼唤“大破坏、大创造”,这正是诗人身上那种“五四”精神的表现。
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力的内涵
力应该指“时代的洪流、五四的精神、人的觉醒、先驱的牺牲”。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得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孤绝之境的超越:
【孤绝之境】
“石砾不时滑坡……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不仅写出了攀登者的险境,更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我的指关节……鞋底渗出”这是登山者的努力,攀缘者的挣扎。
“啊……真渴望有一只勇者和强者与我为伍”攀登者的呼告,理想追求着的自白,他用勇者和强者鼓舞自己。
【超越】
“在锈蚀的岩壁……快慰”蜘蛛的出现,让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生命的谦卑和坚毅。
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却应该具有精神高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
联系写作背景,在那个时代,他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度,而与时代、社会撕裂,身体与外在被拒绝、排斥在时代之外,他是困惑和矛盾的。但他却最终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在诗人的精神空间里,他不是“雪豹”“雄鹰”,他更像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体现出生命的谦卑与坚毅。
六、比较表现手法
这两首诗歌是如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相同点:
象征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立》: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峨》:“雄鹰”“雪豹”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
“蜘蛛”则象征着渺小却坚韧的生命,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排比。增强气势,长于抒情。
2.反复。““力呦!力哟!”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发对”力“的赞叹。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句式长短交错,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4.叹号的使用。
5.想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视听合一: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坚持绝非易事。
2. 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与低矮。
七、两首诗歌风格的对比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
1.自我的表现。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昌耀的内倾式抒情风格
1.节制、内敛、沉思的情感特点
2.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3.具有“新古典”文体性质。
八、抒情主人公比较:文中的“我“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写下阅读感受
以“我看见”开头,仿造例句,想象描摹《立》《峨》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示例:我看见一个卓然独立深秋橘子洲头的革命青年,放眼壮丽生机的秋景,回忆峥嵘岁月,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仿写要求:
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体现课文中的意象组合
抒情主人公
写下阅读感受
以“我看见”开头,仿造例句,想象描摹《立》《峨》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示例:我看见一个卓然独立深秋橘子洲头的革命青年,放眼壮丽生机的秋景,回忆峥嵘岁月,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我看见一位傲然挺立地球边上的巨人,俯瞰怒涌的白云,放眼滚滚的洪涛,抒发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与决心。
我看见一个攀爬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青年,看着太阳跃入山海,石砾滑向深渊,这是他仅能征服的高度,却能有蜘蛛与之默享自然赐予的快慰。
知人论世
情感
意象
表现手法
抒情主人公
九、总结
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