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7 17: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人教版
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迅速阅读单元引言,找出本单元的两条主线;
2.快速阅读第十课、十二课,构筑思维导图;
3.根据课本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明确两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政、经、思);
5.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线索一:近代西方国家对华侵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林则徐
线索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9讲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一、两次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直接
2.经过:开始、扩大、结束
3.结果
4.影响: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视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基础巩固、查漏补缺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4)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____________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4.危害
北洋舰队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
3.过程:(1)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顽强阻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英勇抗击侵略者。
(3)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
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
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政治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根源)
知识点拨——甲午中日战争败因
又称“治外法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在另一国领土的本国国民根据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鉴于中国是抗日的主要力量,于1943年1月主动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相关权益。
?
是指缔约双方现时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时,缔约双方同样享受。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只给外国享受,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最惠国待遇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概念阐释——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政治上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1)
经济上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必修2)
学习西方内容上
从器物层面到政治制度(必修3)
通史印象——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轻巧识记——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1.历史解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学科素养
(5)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时空观念——近代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特征
侵华战争
发展阶段
条约体现
两次鸦片战争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甲午中日战争
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要求
开放通商口岸;在中国内地开办工厂,免征内地税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对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控制;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抗等
 3.史研新视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家国情怀——近代列强侵华对我们的启示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一次次的妥协,开始了痛苦的转型。这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
(2)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败的体无完肤,这就启示我们要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闭关锁国没有出路。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把握高考,洞察规律
C
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