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两步计算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两步计算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8 07: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加以整理,从而正确解答。
难点:掌握两步计算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乘坐快乐大巴畅游迪士尼乐园。
出示问题:瞧!快乐大巴来了,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
2.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出示问题: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3.提问:谁能完整地读一读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板书:读一读)
(相机板贴:原有34人 下车15人 上车18人 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
4.小结:看!这就是把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看起来是不是更简洁清晰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乘公交车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
尝试自主解决,感受解题过程
尝试自主解决
估一估:小朋友们,你能估一估离站时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吗?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设:因为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多,所以离站时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多了。
提问:那“离站时车上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好的,先别着急,咱们来看一看解决要求:
出示探究要求:(分步出示)
想一想:你打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和你的同桌分享你的想法。(板书:想一想)
让学生互相交流1分钟,不集体汇报。(下去巡视了解学生想法并适当提示)
算一算:有主意了吗?好的,咱们再来算一算(板书:算一算)把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分步记录在课堂研究单上。开始吧!
个性化的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收集展示资源。
资源呈现,序列交流:
资源一:先减后加
(1)介绍思路:先用原来车上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车的人数,得到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算式是:34-15=19人 19+18=37人
(2)提问:他的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听明白了,再来说一说!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板书:34-15=19人 19+18=37人)
(3)摆一摆:好的,那谁能借助老师黑板上这些小卡片把他的解题方法摆一摆?
原有34人 下车15人 上车18人 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教师完善:看赵老师再完善一下(添上箭头)你能不能根据他摆的,赵老师画的箭头感受到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们还可以在上面标上运算符号。这样思路是不是更清晰了?(— + =)
资源二:先加后减
介绍思路:用原来车上的人数先加上车的18人,再减去下车的15人,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算式是:34+18=52人 52-15=37人
(2)提问: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板书:34+18=52人 52-15=37人)
(3)摆一摆:谁能借助刚才摆小卡片的经验,也来摆一摆这种解题方法?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并提问:你觉得添上什么看上去更清晰呢?
原有34人 上车18人 下车15人 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比较:那么,这位同学的方法和刚才的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一样。第一种方法是先减下车的再加上车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加上车的再减下车的。
(5)评价:对呀!两种方法的运算顺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三:求相差数
展示资源:老师这里还有一份比较特别的解题方法,想不想看一看?他是先算18-15=3人,再算34+3=37人,谁看明白了,和大家解释解释?
学生回答:第一步表示上车比下车多了3人,再用原来的人数加上多出来的3人。
小结:其他同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原来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啊!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数量关系,并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自然生成。通过对不同资源的展示和序列化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所侧重,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每一种数量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数学模型。这既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模型思想的构建过程。】
揭示课题,检验
对比:经过我们集体的智慧,咱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快乐大巴上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方法都用了几步计算出结果的?(两步)而且这两步计算中都有?(有加有减)
2.小结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板书: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3.检验:问题已经解决了,那解决的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检验。(板书:验一验)那怎么检验呢?同桌讨论一下(下去巡视提示)
(预设:再算一遍、用竖式计算。)
4.评价:这些只是对计算进行检验,并不是对方法进行检验,要想知道方法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倒过来算的方法检验,那怎么倒过来算呢?谁来试试看!
生:37-18=19人 19+15=34人 把得数和原来车上的人进行核对。(想象倒过
来的情形:把上车的人叫下来,再把下车的人喊回去)
提问:这种倒过来想的检验方法学会了吗?
回顾解题过程
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呢?(指着板书)
2.交流:读一读(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想一想(要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算一算(列式计算)——验一验(最后别忘了还要检验),这就是我们解决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的步骤,以后我们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板书:相应的箭头)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渗透在新授的每一个环节里,而不是脱离过程单独作为一个新授的环节,学生在“快乐大巴上下车”的情境中感受了“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验一验”等每一步,这是本课中的一条活动经验的暗线,在充分经历感受过之后再让学生回顾总结,将会更深刻。】
解释应用拓展,深化解题过程
米奇和米妮坐上了快乐大巴,来到了迪士尼乐园的第一站:唐老鸭超市。唐老鸭正在为棒棒糖的进货问题发愁呢,咱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超市原有37根棒棒糖 买进13根 卖出15根 还剩多少根?)
先来听一听怎么解决:
读一读: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打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题目中标上箭头和运算符号。
算一算:想好了就列式解答
验一验:说一说你是怎么检验的?
师:听清楚了吗?按照这样的过程完成在作业纸上。
汇报解题思路:(拿一份学生资源)按照解题步骤说一说分别是怎么做的。
(先用原有的37根棒棒糖加上买进的13根,再减去卖出的15根,得到35根。)
统计:是这么做的小朋友举手?掌声鼓励自己!有问题的小朋友稍作修改(半分钟)
2.帮完了唐老鸭,米奇和米妮又坐上快乐大巴来到了第二站:街心广场,广场上好热闹,小动物们正在用气球装饰广场呢,出示题目:(直条图)
用去88个,还剩多少个?
师:①从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上午运来45个气球,下午运来54个气球,用去88个,还剩多少个?
②“用去88袋”你觉得在直条图上应该表示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为什么不是从这儿到这儿呢?那剩下的这部分就表示?(还剩多少袋?)
师:接下来该怎么做,知道吗?(让学生根据解题步骤进一步解决)
③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做?(停顿:5秒)
④算一算:想好了吗?那就在作业纸上算一算吧!(算完汇报解题思路)
3.离开了热闹的街心广场,米奇和米妮朝着它们的下一个目标出发:体育场!这里正在举办春季运动会呢,其中阳光班的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地准备比赛:
男生 26人
女生 24人
会游泳的 32人
会溜冰的 29人
①读一读:题目中的两个表格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那么:他们班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中有几个问题要解决?(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不会溜冰的有多少人?)
②想一想:求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要选择哪些信息解决呢?
生:先用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再减去会游泳的32人,就得
到不会游泳的人数了。
③通过刚才同学们说的,求不会溜冰的有多少人你知道怎么做了吗?请同学们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④汇报思路:先说算式,再进行对比,解决两个问题时都需要先算什么?(全班人数)
【设计意图:三道练习都以不同的呈现方式给学生解决,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有多种方式,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不变的,解题的一般过程也是不变的。并在练习中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半扶半放到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联系经验解题,这才是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延续所学知识,体现数学方法
1.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米奇、米妮畅游迪士尼乐园的时候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相信同学们可以用今天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猜想:
今后可能还会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三步的、四步的、五步的......)
师:试想一下,如果快乐大巴继续行驶,到了第四站,又上车13人,下车10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你会解决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原来的题目上继续编写接下去的故事,并解决。
【设计意图:随着上车、下车的持续发生,就会出现学生猜想的三步、四步、乃至更多步骤的解决问题。课后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续写接下去的故事,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变化、联系和共通之处,感受数学世界的丰富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