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四 诗歌思想感情的4大题型
常见诗歌情感六大类型
一、忧国忧民类
分类 示例
1.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5.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直人士的呼声,反映现实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建功立业类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类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孤独,凄凉、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思念亲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5.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6.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四、生活杂感类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2.昔盛今衰的情怀 姜夔《扬州慢》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刘禹锡《乌衣巷》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
五、送别漂泊类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思乡念亲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5.漂泊哀伤之情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六、儿女情长类
分类 示例
1.对恋人的挚爱 《诗经·静女》
2.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韦庄《思帝乡》
3.对负心者的不满 《氓》
4.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 《孔雀东南飞》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词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盛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之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2.请回忆下列诗词句,并思考所寄寓思想感情的类别。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 (1)悲天悯人,关心百姓 (2)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3)思念亡妻,缠绵悱恻 (4)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5)归隐田园,亲近农家 (6)辛苦久战,亲人分离 (7)寄情山水,远离红尘 (8)老而弥坚,报国无门
3.判断下列诗歌的题材类型。
(1)《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2)《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江城子》(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4)《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5)《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7)《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8)《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半死桐》(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答案: (1)思乡 (2)咏物 (3)怀古 (4)送别 (5)羁旅 (6)山水 (7)边塞 (8)说理 (9)爱情 (10)悼亡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
题型一 词句情感题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常见考查方式
1.(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4.(2017·江苏卷)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5.(2015·全国卷Ⅰ)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2015·全国卷Ⅱ)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学习
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典例示范]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注]
□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读懂诗歌]
分别已经很久了,你还在郡里,没有得到升迁;只能悠闲地面对着春风喝酒。送别客人时,特意经过沙口堰;又常常到水心亭上去赏花。清晨时分,江面水汽蒸腾,连着城池,白茫茫一片;雨后,山色一片青绿,映照着城郭。你富有才情,对此江山佳景,诗兴应更为高涨;但独处远郡,纵有好句,但酒醉中的高声吟唱又有谁能欣赏唱和?
解题流程
第1步:抓住人、事,确定蕴藏的情感。尾联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是诗人张籍和朋友刘禹锡。“诗情应更远”,包含着对刘禹锡才情的肯定,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有谁听”三个字以问句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醉中高咏究竟谁来听?深处和州偏远地区,纵有满腔抱负也难以施展,对刘禹锡的境况,作者不免有几番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慨叹。另一方面,醉中高吟只有作者知道,所以,只有作者能够知晓对方的心声,可以说,作者与刘禹锡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知音吧。
第2步:分析诗句写出规范答案。根据“读懂诗歌”中尾联的大意,分层写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自主尝试]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 岑 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 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题型二 典故情感题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常见考查方式
1.(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学习
“3步走”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
[典例示范]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读懂诗歌]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早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解题流程
第1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下的注释④,交代了“任公子垂钓”这个典故的内涵。
第2步:体会诗人的用典用意。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第3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
[自主尝试]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 秦 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 ①绍兴三年(1096年)岁末,词人在郴州贬所度过了整整一年,心情无比哀伤,便提笔写了这首词。②丽谯:城门更楼。小单于:乐曲名。
末尾两句诗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
解析: 末尾两句的意思是“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本来是汉朝使臣诈骗匈奴单于的话,后人却把它当事实引用。解答本题可以从典故“鸿雁传书”入手,这里的书指的是家书,家讯;而“有雁传书”和“雁无”则是形成对比,这说明很久没有家里的来信了,诗人失望、悲哀之情就非常明显了。
答案: 末尾两句通过鸿雁传书的典故,极言自己在郴阳连雁儿也没看见一只,家讯久疏,表现了词人远离家乡、梦断魂孤的失望哀伤之情。
题型三 整体情感题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常见考查方式
1.(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2016·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3.(2016·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2016·江苏卷)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5.(2015·江苏卷)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题技巧学习
概括分析整体情感的6把钥匙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5.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①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②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解题流程
第1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2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读懂诗歌]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第一步:抓诗题,明确题材。根据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可知,本诗是一首即事抒怀诗。诗人因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步: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自主尝试]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慢
□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 解答时,重点抓典型的意象和情语,“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脉脉”三句、“雨歇”两句写两相怀念的情状。“尽无言”句深进一层,表达作者无人可诉说的心情。“纵写得”两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 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题型四 评价观点态度
观点与态度,即诗人在诗作中所表露、暗示、折射或表达出的对人、事、物、景等的好恶、褒贬、臧否的态度与倾向,它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
常见考查方式
1.(2018·全国卷Ⅲ)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2014·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2013·北京卷)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题技巧学习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4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等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考生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需要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因此,阅读诗歌要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借此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歌语句的含蓄意蕴,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作者并不会直接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考生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辨析用典的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和表达更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歌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化用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典例示范]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来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读懂诗歌]
精卫啊,是谁让你来填海的?你衔来石子,已经在海边堆积了很多。只要大海被填平,海水枯干,海中作恶的鱼龙也就再也掀不起风浪,再也做不了坏事了。精卫的嘴因为衔木石而被磨穿,山中的草木被她衔得残缺不全了。早晨她还在树上,晚上她就到了海里,因为不停地飞翔,她的羽毛时时折断坠落到水里。但只要高山尚在,大海未平,我就愿意世世代代地填下去。
解题流程
第1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抓住诗歌中的“我”来阐明观点,可以把“我”理解为精卫,也可以把“我”理解为诗人。
第2步: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若把“我”理解为精卫,“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志向,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我身死子还生”则表达了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若将“我”理解为作者,“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理想,因其理想尚未实现,作者希望自己牺牲,换来精卫的生命,借此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
第3步:组织答案时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
[自主尝试]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袁州解印
□ [南宋]刘克庄[注]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史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守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弹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解析: 明确题干中提出的两种观点,抓住关键词“遭遇”“超脱”。然后认真分析这首词,概括出词人“自己的遭遇”,找出原文中可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可参考注释进行鉴赏。答题时要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
答案: (示例一)认同第一种观点。下片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示例二)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