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阅读技巧与训练——【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古代诗歌鉴赏 备考方略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歌阅读技巧与训练——【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古代诗歌鉴赏 备考方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10: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代 体裁 作者 题材 考向
2019·全国卷Ⅰ 律诗 陈与义[宋] 题画抒怀 语句含意及情感态度理解
2019·全国卷Ⅱ 律诗 杜荀鹤[唐] 干谒自荐 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的作用
2019·全国卷Ⅲ 新乐府[五古] 刘禹锡[唐] 讽喻叙事 语言风格(课内外比较)
2018·全国卷Ⅰ 律诗 李贺[唐朝] 写景抒怀 诗句的含意(思想情感)
2018·全国卷Ⅱ 七言古诗 陆游[南宋] 即事抒怀 意象(物象)的作用
2018·全国卷Ⅲ 七言古诗 王建[唐朝] 托物言志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专题入门(一) 先读懂再选择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眼观六路——披文入情的几大路径
1.善假于物——利用选项信息加强判断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项一般设置为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仅细节设误,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善于借鉴这些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披文入情,有很大帮助。
[示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许道宁画[注]
□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借鉴信息:提示本诗为题画诗,写了画中之景并抒情,还涉及到全诗的语言风格。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借鉴信息:联系A项,提示本诗所写景物为山水,其中主要内容是写江水。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借鉴信息:虽然局部内容判断有误,但提示考生诗人看到了“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借鉴信息:提示考生颈联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众木”“孤云”。
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读诗三处看——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破解赏诗信息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标题常蕴含下列信息:
①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地点、对象、事件;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④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把握标题信息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所咏对象
2019·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9·全国卷Ⅲ 《插田歌》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暗示作者情感
③表明诗歌题材
2018·全国卷Ⅲ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暗含作者的情感
  ——依据标题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 ①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读标题 时间:秋天。地点:长安。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想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
②我们在诗中就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③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拂晓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C [本题中,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故选C。]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意象:①南归之雁;②篱菊;③寥落晨星;④哀婉笛声;⑤枯荷(落红)。
(2)析注释——知人要论世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或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依据注释找信息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教师用书] 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着眼于全篇。因此,答题时要把握以下几个维度:1.所记之事,作者自编诗集;2.所抒之情,作者高自珍重(自己的作品);3.所寄之调,以戏言见真情(自怜自矜之情、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诗句更深层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怀。C.从注释①看,“短李”是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是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原诗只是表达了不在乎富贵的思想,即儒家传统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杜诗)。]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抓住诗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诗题兼有诗序功能,交代了写作背景,籍此,要弄清楚几个问题:1.其事,作者自编诗集;2.其人,作者与两位好友的对话;3.其情,调侃、戏赠。只有结合全诗内容,把事、人、情三者的关系厘清,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另外,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的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又相互映衬,十分微妙。
首联,从注释②③看,是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从注释④看,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3)通“情”达理——分析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寻找关键字 看“情”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感点,品味情感
找动词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形容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
  ——依据注释找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原州城[注]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3.解诗“咬”“嚼”“泡”——破解诗家语的三板斧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合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把它翻译两三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诗路径]
(1)利用选项,理解诗意
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2)结合注释,知人论世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复杂,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了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加以印证。
(3)诗歌译文,助读诗意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也曾横刀立马,建功立业,锦帽貂裴。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和桃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沦落任由他人。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又一次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是青青如昔。
(4)通“情”达理,“情语”分析
①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②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③“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题目试做]
1.[利用选项信息理解诗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C [“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抒发的情感是忧:物是人非的伤感。专题入门(二) 熟悉常考的7大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教材对接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内容情感 ①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题材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 韦 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
答案: 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
二、送别怀人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教材对接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题材标志 ①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
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读诗要领: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请你作答: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教材对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题材特征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②[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请你作答: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明得失,观景识人论兴替
教材对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题材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读诗要领: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②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请你作答: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五、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教材对接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题材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读诗要领:
(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②[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请你作答:
这首词的下片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六、山水田园诗——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侠蝶飞
教材对接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③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请你作答: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教材对接 《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 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的运用;白描与细节的手法。③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 李弥逊①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读诗要领:
(1)抓标志:即事。
(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②[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
请你作答: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