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一 诗歌形象题的3大题型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3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九类人物形象
形象类型 教材例析
征战沙场 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历经磨难 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忧国忧民 心系社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藐视权贵 傲岸不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胸怀宽广 豪放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羁旅他乡 思念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寄情山水 热爱田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男女相悦 爱恨情长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教材回顾练]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
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③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④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⑤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葡萄图》)
答案: ①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孤僻高洁、乐观浪漫、与世无争的诗人形象。
③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④寄情山水、超脱红尘、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
⑤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⑥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 例析
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 例析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于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莼羹 鲈脍 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名称 例析
夕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 例析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消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 例析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名称 例析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竹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松柏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冰雪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 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教材回顾练]
2.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请根据特征写出事物名称,或根据事物名称写出其象征含义。
①________: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②杨柳:
③________,有节或虚心。
④梅:
⑤花:
⑥鸿雁、鱼、青鸟:
⑦鹃啼、猿啼、鹧鸪叫:
⑧乌鸦、秋风(西风)、夕阳:
⑨________: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⑩蟋蟀:
答案: ①松 ②惜别怀远,送别,离愁别绪 ③竹 ④忠贞的爱情或高洁坚贞的品行 ⑤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 ⑥信使,借以表达思念、思归之情 ⑦悲苦。营造凄凉悲苦的氛围,表达难言之悲切 ⑧肃杀、悲愁、衰败、残破 ⑨雪 ⑩怀人,准备寒衣、怀念征人
三、古代诗歌中常考查的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例析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教材回顾练]
3.概括下列诗句的意境类型。
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⑤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
答案: ①明净绚丽 ②冷寂寥廓 ③昂扬开阔 ④清冷萧条 ⑤生机盎然
题型一 人物形象鉴赏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戏剧中的那样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通过简练的笔法、精当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常见考查方式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3·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答题技巧学习
鉴赏人物形象的4个切入口
1.从标题、注释入手,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某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从刻画人物的描写角度把握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通过诗人的“三日醉”“亭角寻诗”等行为,显露出诗人是一个洒脱文雅之人。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
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4.从分析典故入手,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正面塑造,聚焦情态、言行;侧面描绘,景物衬托,寓情于景。
[答题步骤]
步骤1:找 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步骤2:析 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以及环境的衬托渲染,进而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3:联 联系标题、注释,概括形象特征,即用一句话“盖帽或总结”。
步骤4:明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明确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读懂诗歌]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解题流程
第1步:看标题,初步揣摩形象。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中,“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由标题可知此诗是苏辙出使契丹,苏轼送别之作。
第2步: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云海”这一景物,说明相距遥远。当时苏辙在京城,苏轼则远在杭州,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第3步:抓描写,分析形象。“相望”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出苏轼兄弟情谊深重。“沾巾”,悲伤落泪;“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体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
第4步:组织答案。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性格。
[自主尝试]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性格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具体分析性格)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题型二 事物形象鉴赏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常见考查方式
1.(2013·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2012·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题技巧学习
由形到神分析事物形象
1.借相关诗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征
事物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通过诗句描写来表现的。因此,要通过诗中描述性关键词句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征。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感或志向。
[答题步骤]
[典例示范]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读懂诗歌]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解题流程
第1步:注意把握野菊的形神特点。题目“野菊”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为历代文人喜爱,因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并且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适、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分析颔联概括野菊形象,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
第2步:揭示野菊的内在品质。这首诗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不同,身在野外,内心高洁。
第3步:知人论世。杨万里,宋代高宗时进士,主张抗金,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
[自主尝试]
答案: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 (1)这两首诗都描绘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
题型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含意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角度1 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
意象是主观“意”和客观“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柳”。
常见考查方式
1.(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016·全国卷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2014·全国卷Ⅰ)词上半片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4.(2014·大纲全国卷)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2013·江西卷)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题技巧学习
1.分析意象含义(内涵)的方法及答题2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内涵),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的5个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意象的最主要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典例示范]
[分析意象含义](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读懂诗歌]
长恨啊,实在更长恨!把它剪裁成《短歌行》。什么人了解我,来为我跳楚舞?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
请问:一杯酒与身后名誉,哪一样重要?身后名当然重要。但是,现今是人间万事都本末倒置,毫发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却很轻。最悲伤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最欢乐也没有比结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儿女的常情。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
解题流程
第1步: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
第2步:根据注释②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
第3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诗歌内容,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自主尝试]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操守。
[分析意象作用](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陆 游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读懂诗歌]
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
解题流程
第1步:明确思考方向。“酒”在诗中出现了两次,要解其作用,首先应分析“酒”字所在诗句的含意,然后结合诗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感情,具体分析、体会。
第2步:分析意象在塑造环境或背景方面的作用。第三句中“酒为旗鼓”的“酒”,是作书之前的酒,好比是战场上的旗鼓,为写字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第3步: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须臾收卷复把酒”是作书之后的酒,结合下一句,可以体会到此时的诗人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好像打了一场胜仗,踌躇满志。
[自主尝试]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水孤舟
□ 梁 栋[注]
[注] 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描写景象,抓住首联中“溪流乱”“行路”“迷漫”“间断”等词语,突出“迷乱”之象。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写景的作用多为抒情,又是在诗歌的首联,故可从实写雨后景象、象征天下动荡混乱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描写了雨水过后溪水乱流、道路中断的迷乱景象。首联既是实写雨后景象,也象征天下动荡混乱的局势,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角度2 意境赏析(含画面描述)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情感,“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例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就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常见考查方式
1.(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017·天津卷)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2015·安徽卷)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2012·湖南卷)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题技巧学习
1.意境赏析“3步骤”
2.画面描述题——“总—分”两步走
步骤一:概述画面
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其中修饰语根据诗歌特点,往往包括“时间(如深秋)”“地点(如边塞)”“景物特点(如萧瑟荒凉)”等。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步骤二:描绘景物
描绘景物,指描摹出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把主要景物找出来加以描述。
[特别提示] 若题干中还要求分析画面(或者分析画面蕴含的情感),则应不仅限于上面两步,要根据题干要求答出诗歌描绘景物时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画面景物所蕴含的情感。
3.概括景物特点题——明角度,抓关键
(1)明确角度,有的放矢。
从景物的色彩、动静、节令、地域等角度分析,以确定景物的类型,是塞外景色还是田园农家,是春景还是秋色等。
(2)抓住关键,揣摩情感。
关注修饰、限制、描述性词句,主要是形容词、动词,以及运用修辞的句子,这些词句的色彩就透露出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又是不可分割的。
(3)恰当表述,准确概括。
用合适的形容词来概括景物特点。
[典例示范]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读懂诗歌]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事情。
时间到了深夜还在徘徊,秋风中天上挂着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
解题流程
第1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第二联分析了众多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乐与哀。综观全诗,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由于题干的关键部分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诗中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
第2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个景物。
[自主尝试]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 李 益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读懂诗歌]
在破讷沙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解题流程
第1步:整体描述画面。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射在战士盔甲时的景象。由此可知这是一幅戍边将士战罢归来图。
第2步:分析氛围(意境)特点。全诗选取了“大漠”“大雁”“红日”“盔甲”等意象,这些意象极富边塞特色。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南、铁衣生寒,由此可以概括出意境的特点:雄健、壮美。
第3步:分析思想感情。本诗刻画的是戍边将士的形象,在描写之中表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辛,也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自主尝试]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州送祖三
□ 王 维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别意象、概括意境特点的能力。“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就景物本身而言,“天”“山”“日”“河”给人以高远、辽阔之感,经诗人以“寒”“远”“暮”“长”等词修饰之后,使画面意境更显静幽苍茫,联系“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这静幽苍茫之境,更增加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感。
答案: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主要选用了“寒天”“远山”“暮日”“长河”四个意象;描写了一幅静幽苍茫的日暮惜别画面,表现了诗人的空虚、落寞之情以及缭乱的心绪。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 农①
□ 杜 甫
[注] 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 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环境安谧,幽美。
答案: 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的意境。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