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二 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炼字(品味关键词)和炼句(赏析关键句)是热考题型。
一、炼字类型
(一)炼名词
示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分析 以“江湖”“夜雨”“灯”抒发离别之情:“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效果 ①名词代表意象,传达独特情感;②多个名词叠加,营造特定氛围,强化主旨情感
(二)炼动词
示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析 “溅”和“惊”,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效果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②描摹情态,突出特征
(三)炼形容词
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分析 “直”和“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效果 ①绘形绘色,摹状描态,传声传貌;②直观再现事物情态,间接传达情感倾向
(四)炼数量词
示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分析 “万里”“百年”的数字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效果 ①如实描绘,精练传神,诗意隽永,妙味无穷;②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五)炼叠音词
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分析 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让听者悄然萌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久久不散
效果 ①增强韵律感;②有强调突出作用
(六)炼虚词
示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分析 “永”“欲”虽为虚词,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和恬淡的心情;“竟”字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睥睨蔑视,决不妥协之情
效果 ①贯通文脉,开合呼应,连贯顺畅;②婉转委曲,跌宕起伏,化板滞为流动,表达复杂丰富的内涵
二、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教材回顾练]
1.找出下列诗句中精彩传神的字词。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⑧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之一)
⑨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⑩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
答案: ①咽、冷;②高;③愁;④独;⑤低、近;⑥生;⑦红、绿;⑧随、抱;⑨疾、轻;⑩燃、捣。
三、赏析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错位突出 多情应笑我
互文句 开合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
对仗句 整齐上口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省略句 浮想联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特殊位置 开头部分 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中间部分 承转过渡、渲染烘托
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特殊技巧 结合所用修饰或表现手法分析
特定情感 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
[教材回顾练]
2.把下列倒装的诗句调整为正常句式。
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②“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④“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⑤“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
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⑦“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八首 (其三)》]
答案: ①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②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③正常表述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④正常表述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⑤正常表述为“黄花报霜信”。⑥正常表述为“遥望孤城玉门关”。⑦正常表述为“朝晖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3.找出下列诗中的主旨句。
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③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④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⑤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张耒《初见嵩山》)
答案: ①悔教夫婿觅封侯;②此物最相思;③南浦凄凄别;④远书归梦两悠悠;⑤赖有青山豁我怀。
四、赏析语言风格
(一)常见的用来描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①清新 清秀 清健 平淡 淡雅 古朴 质朴 朴素 朴实 自然 浅显 通俗 优美 华美 华丽 工丽 典雅 新奇 鲜明 生动 形象 准确 简洁 简练 凝练 洗练 明快 传神
②高昂 奔放 豪放 热情 恢宏 轻灵 飘逸 苍劲 劲健 强健 雄健 雄奇 雄伟 雄壮 雄浑 浑厚 俊爽 旷达 奇崛 峭拔
③深沉 低沉 委婉 含蓄 风趣 幽默 诙谐 朦胧 隐晦 细密 悲慨 悲壮 悲凉 苍凉 舒缓 俊寒 清冷 孤峭 清瘦
④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活泼晓畅 笔调婉约 色彩丰富 富有韵律 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诗画一体
(二)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题材 语言风格 题材 语言风格
田园诗 恬淡宁静 羁旅诗 沉郁悲慨
山水诗 清新优美 边塞诗 悲凉慷慨
讽喻诗 沉郁激愤 闺怨诗 婉约凄切
咏史诗 雄浑壮阔 宫廷诗 缠绵婉转
(三)唐宋主要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李商隐 委婉含蓄
王勃 雄放刚健 温庭筠 精巧艳丽
张若虚 清丽自然 李煜 凄婉柔丽
孟浩然 闲静淡远 韦庄 清丽疏淡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晏殊 闲雅婉丽
王昌龄 自然雄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王维 闲适恬淡 欧阳修 清新舒畅
李白 清新飘逸 秦观 清丽典雅
高适 雄厚浑朴 柳永 伤感缠绵
岑参 雄奇瑰丽 苏轼 豪放旷达
杜甫 沉郁顿挫 王安石 雄健高峻
白居易 通俗明快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韩愈 古朴奇险 周邦彦 富丽精工
刘禹锡 清新豪丽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陆游 慷慨悲凉
李贺 奇丽诡诞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杜牧 俊爽明快 姜夔 峭拔雅丽
[教材回顾练]
4.请用合适的词语概括下列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
①苏轼、辛弃疾:
②柳永、姜夔、李清照:
③陶渊明、谢、谢灵运:
④屈原:
⑤王安石:
⑥李商隐:
⑦陆游:
⑧杜甫:
⑨白居易:
⑩李白:
?王维:
?杜牧:
答案: ①豪放 ②婉约 ③朴素自然 ④雄浑悲壮 ⑤雄健高峻 ⑥委婉含蓄 ⑦慷慨悲凉 ⑧沉郁顿挫 ⑨通俗明快 ⑩清新飘逸 ?闲适恬淡 ?俊爽明快
题型一 炼字(品味关键词)
炼字中要炼的字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
常见考查方式
1.(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4·湖北卷)请欣赏“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5.(2014·大纲全国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学习
1.“炼字”的四个思考角度
(1)修辞角度。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惊”二字,同属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
(2)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字最具声韵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诗》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4)语境角度。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2.“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
[提醒]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景,句不离篇”。
[典例示范]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 岑 参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读懂诗歌]
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解题流程
第1步:析本义。“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的字面义是“对峙”,“攒”的字面义是“攒聚”。
第2步:描情景。把“斗”“攒”两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
第3步:说效果。“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自主尝试]
答案: ①“斗”字,这里是“对峙”之意。(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对立,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说效果)②“攒”字,这里是“攒聚”之意,(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说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 无名氏
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忙辞了白象简①,紧纳了金鱼带②。 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清闲归去来。
[注] ①白象简: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板。②金鱼带:即金鱼袋,唐制,二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上片中的“忙”“紧”二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首先理解全诗,“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在污浊的官场里忙忙碌碌,虚度光阴,如今已两鬓斑白。“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赶紧丢了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板和二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金鱼袋,辞了官职。下片通过描写绿柳倚门、金菊盛开、流水清澈,表现了居处环境的宁静优美、生机盎然,抒发了对清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然后按照“析本义+描情景+说效果”的格式组织答案。
答案: “忙”“紧”均为“急忙”的意思,生动地描绘出作者辞官去职的急迫心情和决绝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在污浊官场中虚度光阴的懊悔之情和对回归田园的渴盼之情。
题型二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 炼字(品味关键词)”,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常见考查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答题技巧学习
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答题步骤]
赏析诗眼“3步骤”
步骤一 5个角度觅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 分析诗句找体现 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 结合诗句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典例示范]
(创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 祖 咏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读懂诗歌]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解题流程
第1步:点明诗眼。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
第2步:分析诗句找体现。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
第3步:结合诗句析作用。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为感情基调。
[自主尝试]
答案: ①诗眼是“惊”。(点明诗眼)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③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 白居易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诗眼。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夕望之景和赏景的感受,“望”字统领全篇,所写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可以说“夕”字,也可以说“望”字,还可以说“夕望”这个词。
答案: (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夕”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望”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以及映在水中的闪烁星河,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题型三 炼句(赏析关键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炼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炼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炼字”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常见考查方式
1.(2017·江苏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2.(2016·浙江卷)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2015·四川卷)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2014·广东卷)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题技巧学习
赏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2步骤入手: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读懂诗歌]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
解题流程
第1步: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
第2步: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自主尝试]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 苏 轼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解析: 答题时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本词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写景句,其写景角度是通过写涟漪和云朵来侧面突出月色;所写之景明丽舒爽,令人心旷神怡,实是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写作此词时的愉悦心境。“弥弥”“隐隐”是叠词,“照野”与“横空”“浅浪”与“层霄”是对仗,叠词与对仗增强了本词的音韵美,读来十分流畅和谐。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出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题型四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常见考查方式
1.(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2.(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3.(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4.(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题技巧学习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提醒] 有些题目的题干即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步骤一”;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步骤三”。
[典例示范]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读懂诗歌]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饯行。我仍然在叹息自己人到中年仍被闲置而生出更多病痛,又怎能忍受离别之痛。侵占东北河山的异族看到你像诸葛亮一样请求出师定会感到吃惊,我希望你能像司马相如草拟《喻巴蜀檄》一样,对西蜀百姓进行安抚。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把为国建功立业的功名集于一身。劝君不要因儿女情长而流泪伤心。湖南、湖北一带那些你入蜀必经之地的风景,我都能说得清楚。请用诗写下一路的美好景色:庐山的山色,赤壁矶头千百年的浪花,襄阳三更的明月。此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相互惦念啊!
解题流程
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答题时主要分别答出“龙吟虎啸”和“和缓”在词作中的具体表现,注意要引用词句内容做具体分析。
第1步:明特色。陈廷焯两句评论中,“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第2步:列例证。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如“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自主尝试]
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明特色)②比如上片“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片“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列例证)③比如上片“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列例证)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恬,载取人人[注]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 人人:即那人。
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解析: 首先,明特色。主人公对风儿言恨言谢,用最直白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通俗的语言风格;对风的态度完全是由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造成,却来怪罪于风,写得较为幽默俏皮,这是风趣(或幽默)的语言风格。用两个词概括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然后列例证。全词一反文人词常见的面貌,出之以通俗、风趣的风格。全词通篇白话,足见通俗;词人先是怨风、责风,次是谢船、赞船,再是央船、求风,最后又谢风、颂风,笔调风趣诙谐。最后析效果。通俗的效果一般是直白朴实,风趣的效果一般是生动有趣。
答案: 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好恨这风儿”“感谢风儿”等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明特色)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