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日本陆军中将花谷正在《“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中写道:“在北大营,一无所知的中国军队,多数人还睡在梦乡……黎明时,奉天(沈阳)全城都落到我们手里……”他记载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2. 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迁徙路线图(局部)。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 )
A. 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 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3. 何香凝赠蒋介石一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对此诗的正确理解是( )
①写于九一八事变后 ②“倭奴”指的是美帝国主义
③中国推行抵抗政策 ④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4. 1991年,张学良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从事内战使我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看到敌对的方面也不是真正的敌人,只是政见不合,或是为了一些不相干的事。我们本来当面的敌人是日本,我从来就恨日本军阀,对日本军阀的狂妄与侵略,我是中国人,我受不了。”据此判断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军阀的狂妄 B. 张学良不愿意和中共打内战
C. 日本军阀的对华侵略 D. 张学良与蒋介石政见不和
5.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它既是从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序幕。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北伐战争 B.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七七事变
6. (荣德原创)《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现在已再没有所谓‘红军’‘白军’互争胜负的斗争了。现在全世界已没有人再称中国共产党员为‘赤匪’了。第八路军和国民党士兵现在肩并肩地在作同样广大的战斗。”材料反映出( )
A. 国共两党已实现第二次合作
B. 国共两党已合并
C. 国共两党的矛盾已消除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 宣传画可以代表政府或某政府组织的态度。下面的宣传画体现的政治态度是( )
A. 踊跃参军,抗美援朝 B. 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C. 联合英美,坚持抗战 D. 发动民众,支援北伐
8.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 30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9.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材料中所述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 )
A. 杨虎城 B. 李宗仁
C. 林彪 D. 彭德怀
10.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有胜算。”这次“胜利”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1. 1940年9月5日,《大公报》报道:“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在日军方面照例是整理补充,以备下一次攻势,在我们方面,也是在观望日军的动向,针对日军的企图,以从事新的部署,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北方的捷音”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胜利 B. 百团大战的成就
C. 中共七大的召开 D. 苏联对日宣战
12. 下图所示会议的重要意义是( )
A.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钳制大量日军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下图为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 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C.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 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 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二、非选择题(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共3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牯岭召开的一次暑期会议上,蒋中正果断宣布,到最后关头时,中国别无选择,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为了进攻广州、武汉,1938年日本新编的10个师团,都投入侵华战事,日本向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已达当时能派出的兵力的极限。……这一年,日本的全部财政收入,投入到侵华战争都还不够,日本政府在前线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同时,还加大在后方的掠夺力度,希望能够依靠抢劫的收入维持战争。
材料三 到1939年,八路军与中共开辟了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冀东区等抗日根据地。华北八路军合计控有200余县。兵力约30万人的华北地区抗日游击队,不断在平津铁路沿线拆毁铁路或给铁路运输制造障碍,颠覆敌人运兵、运武器装备的专车,不仅阻止了日本消化占领区、增长实力、弥补损失的目的,还使日本投入前线的战力不断削弱。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后,日军深深陷入中国腹地的泥潭,再也无法自拔。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宣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布的。(4分)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截止到1939年,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战争的进程产生的影响。(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蒋氏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团结救国的必要,这是很好的……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杨静《庐山谈话对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进行了20多次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共阵亡130多万人,170多万人受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为支持长期抗战,沿海地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将企业内迁;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材料三 抗战爆发时,我党党员只有4万人;红军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五六万人。共产党在国内外政治影响有限,军事力量弱小。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逐渐走向全国、全世界,军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抗战胜利时,我党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
(1)据材料一,哪一事件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1分) 该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抗战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2)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的哪些表现赢得民心出现了材料三中的情形?(4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产生的影响。(4分)
18. (荣德原创)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大反攻”形势形成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
(2)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提示:需答对4个原因)(8分)
答案
一、1. A 2. D
3. B 点拨:何香凝赠蒋介石诗歌,是为了羞辱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对日军的进攻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表达了她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不满。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4. C 点拨:依据材料中信息“我看到敌对的方面也不是真正的敌人”“我们本来当面的敌人是日本,我从来就恨日本军阀”可知,正确答案是C。
5. C 6. A
7. B 点拨:依据漫画中信息“军”“民”“抗战力量”可知,漫画体现的是军民团结,一致抗日。
8. D 9. B
10. A 点拨:结合材料中“1937年”“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可知,这是平型关大捷。
11. B 点拨:依据题干中信息“1940年”“北方的捷音”,可知正确答案是B。
12. D 13. B
14. C 点拨: 图表显示,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八路军占32%,国民革命军陆军占29%,新四军占9%,东北抗日联军占7%,党政工作人员占10%,外籍抗日英烈占0. 02%,其他抗日群体和个人占12. 42%。这充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5. B
二、16. (1)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拖慢了战争进程,使日本深陷中国腹地。
17. (1)事件:七七事变。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
(2)长征的胜利;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进行坚决抗战;进行百团大战;等等。(答出4点即可)
(3)国共再次合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形成了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中共力量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18. (1)国际因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国内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以上内外因素各答出其中1点即可)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等等。(答出4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