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作业纸、水彩笔、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游戏激趣,铺垫孕伏。
一、情境创设,唤醒经验
1.用单个的数确定位置——横向。
谈话:家长开放日就快到了,老师决定在班上公开招聘两名小向导。看,这是小红的座位,谁能用一个数来确定她的位置?
引导: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起的?还有别的想法吗?这个想法行吗?
启发:大家觉得“5”可以,“2”也行,那怎么办呢?
指出: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交流,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定。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开始数起,从左往右依次是0、1、2、3、4……
2.用单个的数确定位置——纵向。
谈话: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想想看,现在小红的位置可以用哪个数来确定?
学生交流后小结:不论是一横排还是一竖排,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来确定小红的位置。这样的方法不仅准确而且非常简洁。(板书:用一个数确定位置)
二、互助探究,合作建构
1.互助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从全班的角度看,小红的位置该如何确定?别急,拿出自己的向导卡,先试着在这幅平面图上标上一些数,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小红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收集有价值的作业。
2.对比建构,统一规则。
第一层次:统一“列”和“行”的名称。
依次展示其他不同想法的向导卡,在学生阐述的同时,把一列图、一行图贴至黑板,并写下学生对于一竖排及一横排不同的理解。
质疑:同学们请看,一个竖排,有人把它叫作……;再看,一个横排,有人把它叫作……;如果我们就这样来介绍,能够让家长准确地找到小红的位置吗?
统一: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最好有个约定,用一个统一的名称,你们的建议很有价值!
三、师助提升,认识数对
1.指出: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板贴竖排: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起,从左往右数,依次是第1列、第2列……第6列。横排叫做行(板贴横排:行),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1行、第2行……第5行。
提问:这幅图上一共有几列几行?(6列5行)
第二层次:统一“列”和“行”的顺序。
谈话:统一了竖排和横排的名称,下面请大家用上“列”和“行”再来介绍一下小红的位置。
质疑:同样的位置,怎么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统一:顺序不同,表示的方法也就不同。怎么办?
小结:习惯上,先说列再说行。因此,小红的位置就是第5列第4行。(板书:第5列第4行)
2.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只用了一个数就能确定小红的位置,现在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是否也可以直接用数来确定平面图上小红的位置?
尝试: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展示比较: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创意,虽然形式上各不相同,但仔细观察,我们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呢?
质疑:之前,我们在确定小红位置的时候,不是只用了一个数吗?为什么现在要用两个数呢?
3.利用生成,初识数对。
鼓励: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你们的想法跟数学上的规定已经非常接近了!
动态生成:选取最接近数对形式的生成,完善对数对的认识。
明确:在这个平面上需要用两个数来确定一个位置。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读作:数对五四。(揭题:数对)
4.变式练习,巩固认识。
游戏: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捉迷藏,接下来陈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小游戏。请你根据提示,找出这些同学。
讨论:小军的位置是(3,3)。这个数对里用了两个3,意思一样吗?
比较:小红的位置是(5.4),小芳的位置是(4,5),同样都用到了4和5,为什么却表示两个不同的位置?
小结:是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平面图上的座位与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数对只能对应一个座位,一个座位也只能对应一个数对。
四、检测反馈,内化新知
1.联系实际,用数对表示自己现在的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六、 课堂总结,完成作业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
2.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