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家乡文化生活: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课件(73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家乡文化生活: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课件(73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00: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乡文化生活: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导言
新教材:三种类型的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是新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活动类学习单元。这是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从来没有的独立单元。(初中语文新教材有类似的单元,新闻、演讲单元;主要是课堂内的活动学习)
“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包括三项:
一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二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三是“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家乡文化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文化参与”为主题,以具有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综合运用语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文化语文”“大语文”“活动语文”的观念。
课程内容多(甚至可以说是庞杂),学习目标高,但是,课时非常有限,按照教学规划,只有9个课时,教学难度大;
单就教材的内容而言,相关的语文知识比较少,可供参照的样本、案例不足,学习活动的操作性不够,不能教教材,甚至不能用教材教;
学习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以及时政等诸多学科诸多方面,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学习难度大;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强调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很值得在实践中去探究;
教师要教好这一单元,要指导学生学好这一单元,也需要“补课”,需要充实相关的知识;
活动类单元以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如何组织、指导和监控学生,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安全保障,也是一个难题;
如何检测本单元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也是一个难题。《教师用书》没有具体的建议,温儒敏、王本华老师主编的《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其他各个单元都有“单元教学评价”,但是,“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个单元没有“单元教学评价”;2020年新高考2卷(海南卷)的作文题,以“走进 (地名)”为题,说明本单元非常重要,但是,是不是都是作文题,还需要研究;
…………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根据学情来在实践之中来解决。
不教,行不行?不行!
不学,行不行?不行!
随便应付,行不行?不行!
因为,高考要考!
2020新高考2卷作文试题(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目 录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策略
“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与其他的阅读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在学习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监控、评价和激励,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具有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语文素养。
一、厘清目标,明确任务,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二、针对学情,化难为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在的收获
四、整体优化,前后贯通,处理好单元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评价,科学检测,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厘清目标,明确任务,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教什么?学什么?】
要真正把“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获,最为重要的也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厘清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做出恰当选择。
“家乡文化生活”,单看题目的这六个字,感觉到与“语文”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可见,这“文化”二字肯定是和“语文”有关的。
再说,“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此可见,这“文化”之中必然隐含着“语言”,因为“语言”是根本,是基础,是前提。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紧扣“文化”“家乡”。具体内容主要是,“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二是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包括采访、调查、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
三是思维与表达方面,主要包括撰写人物(风物)志,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建议书等,还可以根据学情增加新闻报道、访谈录、经验总结、小论文、解说词、(主持词2020)等。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以及了解、认识、理解、分析、概括、运用等诸多层次的能力。
小结:
目标,就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是“走”到哪里去。
任务,就是要干什么,做什么,通过什么路径和步骤来达到目标。
家乡文化生活的核心目标,就是家乡文化,语文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特别提醒】!!!
用其他的专题(节日文化、参观博物馆、观看地方文化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等)代替“家乡文化”可以吗?不可以。
案例1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选题
我们××的传统习俗总体上说是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某些习俗在今天看来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有些甚至是有毒害作用的,有些习俗被后人恶搞以致遭人非议。
沉甸甸的人情债
变味的压岁钱
埋下隐患的家赌
令人心惊肉跳的爆竹声
“爬灰”习俗被恶搞【这样的内容要不得哦】
我们这里一带常戏谑地称呼有儿子的中老年男子为“爬灰(扒灰)佬”、“爬灰(扒灰)嗲”,意思是称赞他有儿子,香火旺。但现在被恶搞得很过分,比如在儿子的结婚典礼上,人们将铁锹(爬灰专用的工具)系在公公身上,让公公背上“爬(扒)灰证书”,宣读爬(扒)灰宣言并给公公和儿媳妇同时合影等。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合理使用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深感困惑甚至有些手足无措,我们既不能“教教材”,甚至也不能“用教材教”。但是,我们必须凭借教材来实施教学。这就需要针对学情,立足学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增删调换,合理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包括三项:
一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主要任务是“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二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可以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
三是“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是“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传播经验)。
三项学习活动进行具体分解、细化为三个学习专题十二项学习任务(见任务书目录)
——化概括为具体,这是关键的关键
结合学习内容、活动方式、文体形式、能力层级等四个要素,将教材中的三项学习活动进行具体分解,细化为三个学习专题十二项学习任务。
学习专题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学习任务一 人物访谈 漫话家乡历史与文化
学习任务二 撰写人物志 为家乡先贤立传
学习任务三 撰写风物志 为家乡风物傅彩
学习任务四 撰写地方志 为家乡文化树碑
学习专题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学习任务五 问卷调查 家乡文化生活摸底“普查”
学习任务六 专题调研 家乡文化生活专题研究
学习任务七 撰写论文 深度解读家乡文化
学习任务八 制作专题片 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
学习专题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学习任务九 综合调研 做家乡文化建设的“掌上通”
学习任务十 经验推介 晒一晒家乡文化建设的“成绩单”
学习任务十一 建言献策 家乡文化建设的“隆中对”
学习任务十二 成果分享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精彩答卷”
学习任务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之一
活动一 人物访谈 漫话家乡历史与文化 【活动设计】
萧红,故乡折磨得她那么深。但她写得最好的,永远是那片土地。她以描写故乡黑暗现实的《生死场》在上海文坛打下印记,弥留前描写故乡美如梦幻的《呼兰河传》流传至今。更多人爱的是后者,如诗如画,天真哀悯。尝过人世间太多冰冷与残忍,反倒是只有年少时能受庇护于天然的幼嫩了。
沈从文则是湘西茶峒里一尾多情的鱼。在他眼中,家乡边城的人认真地做着应该的事,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生活最本真的味道。而在此长大的沈从文,也自然而然被烙印上了湘西人如水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文化其实时时刻刻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风物。以人物而言的话,若一个人的成长是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完成,那么此地给他的便是最初的记忆,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对家乡某些重要人物进行相关的专题访谈,便可见微知著,了解到家乡文化的某些重要特点。
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历史?有哪些人物值得纪念?有哪些文物独具特色?有哪些风俗值得传承?请从家乡的人物中选择恰当的对象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收集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家乡文化生活做准备。
学习任务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之二
活动二 撰写人物志 为家乡先贤立传【活动设计】
冯骥才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讲了数十位人物的传奇故事,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也都有现实中的原型及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在神州大地上,处处都有这样值得书写记载的人物。英雄模范雷锋,干部典范焦裕禄,用生命护学生的老师谭千秋,宁死不屈的革命先烈刘胡兰……
请你选择一位家乡先贤(人物志一般是记载已过世的人物),可以是奇人、异士、英雄、名宿等等,通过调查访谈及查阅资料、走访故居等诸多方式,来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择真实、典型的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最终得出一份正式的成果。这份成果,就是人物志。
学习任务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之三
活动三 撰写风物志 为家乡风物傅彩【活动设计】
每一位异乡漂泊的游子,大抵都逃不脱思乡之情的困扰。而这种乡思最直接的载体,往往便是故乡的风物。《西游记》里唐三藏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之前,唐太宗将一撮尘土撒入践行的酒中,让唐三藏一饮而尽:“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泥土,也在此成了故乡风物最直接的代表。
在诸多家乡风物里,美食永远是最容易勾人心弦的。梁实秋在谈吃方面的文章很多,有一部散文集便叫《雅舍谈吃》。或许是因为长期旅居国外的缘故,梁实秋写吃的文化,更多的是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描述的更多的是记忆里的美食,故乡,回不去了,童年,也回不去了,而早时的里弄巷子也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可是记忆里的味道,却依然令人回味无穷,埋藏在内心深处,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这份思念。《雅舍谈吃》里面收录了梁实秋谈吃的全部散文93篇,不是教你烹饪的食谱,也不是分析营养成分的养生书,只是一位文学家对故乡美食的追忆。
汪曾祺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晋书·张翰传》有这样的记载: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出洛阳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莼羹,于是回家去了。
美食等诸多家乡风物,不过都是乡思的寄托。
你的家乡有哪些美食让你难以忘怀魂牵梦萦?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
如果离家在外,需要向身边的朋友介绍一件家乡的特色食品,你会推荐什么食品?也许你擅长于写抒情散文,写广告词,这里请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物志。你会怎么撰写?
学习任务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之四
活动四 撰写地方志 为家乡文化树碑【活动设计】
家乡的人事物,时时刻刻撩拨我们的心弦。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学习撰写人物志、风物志,从具体的某个方面来了解家乡。现在,我们又通过对地方志的学习,了解到了如何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家乡。但是地方志包含种类太过丰富,内容太过庞杂,我们仅选取地方志里的一种——风俗来进行实践。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其中详细描写了湘西小城茶峒在端午节时赛龙舟、捕鸭子、放烟花的场景,虽然当时的沈从文已经在北方各地漂泊奔波,但家乡节日的各种风俗,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
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摔跤,回族人民忌吃猪肉等等,都是一地一俗。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呢?它为什么吸引你?你觉得它的价值意义在哪里?
请你就以家乡的独特风俗为主题,来创作地方志中的风俗志这一篇,为你家乡的风俗文化做宣传。

学习任务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之一
活动一 问卷调查 家乡文化生活摸底“普查”【活动设计】
你的家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你的家乡有多少人口?
你的家乡有图书室(馆)吗?有阅览室吗?有老年活动中心吗?还有少年活动中心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吗?……
你的家乡有哪些文化设施呢?这些设施平时都排上了用场吗?
你家乡的人们日常都开展些什么活动?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活动?他们希望开展什么样的文化活动?
……
请你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一次“普查”。
学习任务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之二
活动二 专题调研 家乡文化生活专题研究【活动设计】
家乡文化生活包括硬件建设、文化活动、文化习俗、文明礼仪、生活方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和与你兴趣相投的三五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访谈等形式对这个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专题研讨。
学习任务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之三
活动三 撰写论文 深度解读家乡文化
【活动设计】
通过“专题调研 家乡文化生活专题研究”这一活动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家乡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家乡文化业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家乡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撰写论文是深度解读家乡文化的学习活动。请你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通过撰写论文深度解读家乡文化。
学习任务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之四
活动四 制作专题片 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活动设计】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形式多样的庆贺新春的活动。这些活动以除旧迎新、阖家团圆、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凝聚着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精华。
除了贴春联,放鞭炮这些传统习俗外,各地有不同的春节习俗:走亲访友、寺庙祈福是上海的过年习俗,吃“手把肉”除旧岁是内蒙古特色过年习俗,舞鸡舞春牛是广西的过年习俗,隆重的“跳神会”是西藏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是对辛劳一年的总结,更是对来年的祈福和期盼。
有的传统春节会有祭灶神、照田蚕(财)、贴年红、守岁、扫尘等有趣的习俗。你的家乡春节有没有这些习俗?你的家乡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让我们通过专题纪录片,记录家乡春节习俗,讲述家乡的风俗文化故事。
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之一
活动一 综合调研 做家乡文化建设的“掌上通”
【活动设计】
近些年,各地方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社区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等战略政策,采取了系列措施建设本地文化,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的地方狠抓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了当地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有的地方划定本地历史文化建设线,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挖掘、传承和发展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甚至有地的地方从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将移风易俗等文化风气建设做成品牌……
你的家乡,进行了哪些文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骄人成就?假如你是一个调研员,当地要举办一个建设成果经验交流总结会,让你提交一份调查报告,你是否有勇气和信心完成?
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之二
活动二 经验推介 晒一晒家乡文化建设的“成绩单”【活动设计】
每一个人都有家乡情结,家乡的一草一木、发展变化无不牵动每一个家乡人的心。近些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陆续推动,各地方都在努力实现家乡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更新、繁荣。作为一个经历了九年语文熏陶的语文人,你是否能够借助相关写作知识,有选择性地晒一晒家乡文化建设的成绩单,向他人展示和宣传自己的家乡?
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利用收集所得的相关资料,可以与周围不同区域同学家乡所取得的成就,或其他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同类型家乡文化建设成就的对比;可以为摄影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配上文字介绍;可以选择一个成就突出项目撰写系列专题报道等途径,向有关媒体推介家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此来宣传家乡,为家乡点赞!
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之三
活动三 建言献策 家乡文化建设的“隆中对”【活动设计】
家乡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构建家乡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支撑。
各地有各地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风格反映家乡文化的特质。提到西藏,我们想起布达拉宫;谈起内蒙古,我们想到蒙古包;说到新疆,我们回忆起坎儿井、八卦城;说到青海,我们想起了塔尔寺;提到兰州,我们忆起黄河大桥;说到宁夏,我们知道固原的八角塔......然而时代发展,许多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被逐渐遗忘。
你的家乡有哪些历史文化建筑?你可知晓他们的前世今生?我们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这些建筑?
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之四
活动四 成果分享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精彩答卷”【活动设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针对不同的学习活动,与老师、同学组建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共同体。我们调查家乡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家乡的身边的文化现象,剖析、评价了社会文化现象,我们经历了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
回忆学习经历,有满满的感动与踏实的成长。让我们通过推荐优秀摄影、绘画,创作文化征文,参与演讲比赛,进行文化辩论,展示我们的精彩。
请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下面活动中选择一项来完成。
(一)“剪影——家乡的古镇(村)”摄影展
(二)“故土?桑梓”绘画展
(三)“故土?人物?文化”征文赛
(四)“我爱你,故乡”演讲赛
(五)“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对家乡文化发展的影响”辩论赛
选择1-2项学习任务来完成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家乡文化生活”包括这些学习任务,但是, 不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成这12项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学习小组)可以从中选择1-2项学习任务来完成。教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安排,让这12项学习活动都有同学去完成,然后在分享交流时,相互启发,可以对这一单元的所有任务有所理解,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定稿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单20200713.doc
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在的收获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
从地域的角度看,不同地区的学校自然会面临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教学中,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突出课程的地方特色。
不同的同学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取向
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故乡。即便是来自同一个社区,不同的同学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取向。每一个学生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自然也会着眼于家乡文化的实际,选择不同的重点和方式。这就决定,“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这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选题意向一致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对个别选题特殊、难以组建小组的同学也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才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四、整体优化,前后贯通,处理好单元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家乡文化生活”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关系。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是“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有这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血肉联系。学习“家乡文化生活”,“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寻求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79页);《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79页)。
由此可见,学习“家乡文化生活”可以为阅读《乡土中国》打下基础,学生在“家乡文化生活”中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观察、思考,所发现的典型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具体、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反之,《乡土中国》的理论又有助于学生分析典型的社会现象,解决所发现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整合起来,以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注意“家乡文化生活”与其他各单元的关系
此外,还要注意“家乡文化生活”与其他各单元的关系。在其他单元的学习中适当地联系“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以求“前呼后应”。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完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有一篇文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文中记叙了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过程。青蒿是一种什么植物?主要产地是哪里?如果请你为青蒿写一篇风物志。你会怎样写?
注意“家乡文化生活”与其他各单元的关系
《诗经》里写到很多植物。比如采薇、芣苢、蒹葭、苌楚、扶苏、茹藘、葛藟、芄兰、卷耳、葛、楚、蒲 、蘩、匏、栎、椂、檖、驳等。你的家乡有这些植物吗?如果请你选择一种植物写一篇风物志。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哪些文化人物?有哪些人物与你的家乡有关?如果请你在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为其中一人写一篇人物志,你会写谁?
五、综合评价,科学检测,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前面我们重点讨论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怎样考”,尤其是高考,是难点,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之中去探索,创造与完善。
首先,必须重视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评价,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我们可以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报告单》来完成过程性评价。
【附录】定稿2020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报告单.doc
如何命题测试
“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内容是以“家乡文化”为“中心”,为重点,其学习方式是以开放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实践活动为主。但是,这毕竟是语文课程,并非纯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课标提出,“当代文化参与”要“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个“多方面”,自然包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个单元不太好命题,最好结合前面学过的相关单元的有关内容进行命题。
如何命题测试:例1
举例如下。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语文课本)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写过回忆故乡的文章。比如,《故乡》(鲁迅)《我爱故乡的杨梅》(王鲁彦)《故乡的榕树》(黄河浪)等。(拓展阅读,名篇名作)请你在“我爱故乡的 ”的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写作任务)
如何命题测试:例2
2020新高考2卷作文试题(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命题测试: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每个人都有家乡情结,家乡的一草一木、一风一俗.......无不牵动着每一个家乡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央视举办“以青春之我,建设美丽家乡”的主题演讲大赛。请你结合《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学习任务书》所学,写作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命题测试:例4
2020全国2卷大作文试题:
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写作文。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为主
二、课内外结合:切实加强课内指导和课外管理
三、教学资源: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教学理念: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阅读、写作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阅读与写作为抓手,以综合性(“综合运用语文”、听说读写结合、多种学习方式、多种学习情境、多种学习媒介等)、开放式(课外活动、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
二是课内学习(校园内的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与课外活动(采访、访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结合,以课外实践活动为重点;
三是调查采访(在周末或节假日课外学习、社会活动等)与课堂学习(学习知识、方法,设计方案,课堂交流与分享,总结评价等)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前提,以调查采访为重点;
四是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现实与历史、不同地区与不同国家的比较等)相结合,以现状调查为基础,以比较研究实现深度学习;
五是分析研究(地方志撰写、文献研读、调查报告、编印文集等)与参与传播建设(撰写新闻报道、倡议书、建议书,制作宣传片、网页制作等)相结合,以参与传播建设为重点。
二、课内外结合:切实加强课内指导和课外管理
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做好整体教学流程设计;
二是课内的9课时如何有效地使用;
三是课外的实践活动如何指导和监控;
四是课内与课外如何结合。
1.单元教学基本流程
从总的原则上说,本单元的教学,
(课内)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内容与任务,了解学习方法,了解与本单元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学习方法,选择恰当的课题或项目,组建学习小组,拟定活动计划;
然后,在(课外)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实地观察、网上查阅、进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
然后,再回到(课堂),整理、甄别、分析资料,提炼并形成高质量的成果;
然后,(课堂)再通过多种形式在班级分享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再修改和完善学习成果。
2 六种课型设计
“家乡文化生活”一共9个课时。时间有限,任务繁多。这9个课时用来干什么?如何用好这9个课时呢?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谋划。
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特点,我们构建的是“激趣导读、批读指导、批读展示、研读指导、研读展示、总结评价”等六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基于“家乡文化生活”具有实践性、开放式、综合性的特点,“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我们从教师指导的角度也构建了六课型教学模式,但这个六个课型与整本书阅读的六个课型不完全相同,那就是:激趣导学课、知识准备课、活动设计课、成果提炼课、分享交流课、总结评价课。
六课型教学任务
激趣导学课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准确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式,拟定学习计划;
知识准备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与本单元相关的一些语文常识,主要包括文化常识、研究方法和文体常识等(参见《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任务书》第1—36页);
活动设计课主要是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设计活动方案;
【特别提醒:好的计划等于成功一半。学生拟定的活动方案,一定要指导学生修改,力气切实可行。学生设计的采访、座谈、讨论等环节要让学生模拟,以求发现问题,修改方案。】
成果提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的要求,整理、甄别、分析资料,整理和提炼学习成果,为下一步的分享交流做准备;
分享交流课就是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以求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总结评价课是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尤其要注重学习经验的积累。
3 记录与量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指导与监控?
可以运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访谈记录表》(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72页)《历史建筑登记表》(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73页)《调查报告结构表》(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74页),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编制《“家乡文化生活”课外活动记录表》(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交通工具及安全保障、参与者、记录者、活动经过、活动成果等)、《“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日志》(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心得等)、《“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手册》(内容包括单元名称、学习任务单、学习计划、学习日志、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总结、学习成果、学习报告单、附录等)等学习量表。
4 统筹规划:课内与课外如何结合?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计划
{3C2FFA5D-87B4-456A-9821-1D502468CF0F}课型
课时
教学任务
参考资料
评核依据
备注
1.激趣导学课;
1
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提供案例供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单
学习笔记
李克强25成都
2.知识准备课;
1
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常识”“研究方法”(学习方法)“文体常识”(写作常识);
参见单元学习任务书 学习任务一
学习笔记;任务书批注

课外学习
1-3天
自读阅读单元学习任务书 学习任务一掌握必备知识;绘制必备知识思维导图
参见单元学习任务书 学习任务一
圈点勾画;思维导图

3.活动设计课
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建立学习小组,拟定活动方案;
参见任务书学习任务二三四中的一些案例;参考学习任务书12项学习活动的内容;
学习笔记;活动方案

课外学习
一个学月左右
指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开展学习活动,重点是搜集资料

活动记录;搜集的有关资料

4.成果提炼课
2
组织、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撰写成果;做好分享准备;
参见学习任务书12项学习活动内容


课外学习
1-3天
整理,提炼研究成果;撰写学习总结

学习成果;学习总结

5.分享交流课
2
组织、引导学生分享学习过程和经验;展示学习成果,赏析评点,修改完善



课外学习
1-3天
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修改后的学习成果

6.总结评价课
1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总结,小组总结,班级总结;根据单元学习要求,进行单元测试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报告单
综合评价报告单;笔试成绩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课 型
课 时
教学(学习)任务
学习资源
评核依据(学习成果)
激趣导学课
1
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提供案例供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书
学习笔记
知识准备课
1
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常识”“研究方法”(学习方法)“文体常识”(写作常识);
单元学习任务书第一章 掌握必备知识
任务书批注
课外学习
2-3天
自读阅读单元学习任务书 学习任务一掌握必备知识;
绘制必备知识思维导图
活动设计课
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建立学习小组,拟定活动方案;
单元学习任务书第二-四章
活动方案
课外学习
30天左右
指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开展学习活动,重点是搜集资料
成果提炼课
2
组织、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撰写成果;
单元学习任务书第二-四章
活动记录;有关资料
课外学习
3-5天
整理,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学习总结;做好分享准备;
分享交流课
2
组织、引导学生分享学习过程和经验;
展示学习成果,赏析评点,修改完善
单元学习任务书学习报告单;教学指导用书
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地方志等)
课外学习
3-5天
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总结评价课
1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总结,小组总结,班级总结;根据单元学习要求,进行单元测试
单元学习任务书学习报告单;教学指导用书
综合评价报告单;
笔试成绩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计划·说明
这一设计,课内是9课时左右,课外是大约2个学月。“家乡文化生活”就可以贯穿在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1.课内9个课时,教学重点是方法指导,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交流活动,突出了活动类单元教学的特点。
2.课内的9课时分散使用,每一次课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在课外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根据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越充分,学生就可能学得越丰富,越深入。
3.“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可以与其他的两三个单元的学习穿插融合,教师可以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适时地“插入”“家乡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在“家乡文化生活”中“插入”其他单元的“课文”作为材料,以求实现相互补充与融合。
三种实施模式
1.整体推进:9课时+课外实践活动,每一小组完成一项学习活动,全班完成3项,然后分享;课外再完成另外2项
2.逐项递推:9课时+课外实践活动,依次完成三项学习活动
3.举一反三:9课时+课外实践活动,依次完成一项学习活动;课外再完成另外2项
三、教学资源: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3.1.系统梳理知识。
“家乡文化生活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常识”(包括文化、家乡、社区、乡村等多个方面)“文体知识”(包括人物志、风物志、地方志、调查报告、文献综述、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建议书、倡议书、提案等)“研究方法”(包括采访、访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等多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些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整理成文字,供学生自主阅读。(参见《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任务书》第1—36页)
3.2.精选优秀例文。“家乡文化生活”涉及到多种文体的写作,主要包括人物志、风物志、地方志、调查报告、文献综述、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建议书、倡议书、提案等。可以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优秀例文,供学生参考借鉴。《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任务书》就收录了大量的例文并且根据学习要求进行了点评。
在教学实践之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积累、丰富学生的优秀作业,这是最接地气、最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资源”,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实在的参考价值。
3.3.注重方法指导。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恰当的学习任务,而且给予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任务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完成整体的学法指导之后,可以重点对人物访谈、撰写人物志、撰写风物志、撰写地方志、问卷调查、专题调研、撰写论文、制作专题片、综合调研、经验推介、建言献策、成果分享等。我们还可以对这些重点内容录制微课,供学生课外观摩学习。
3.4.编印活动手册。前面讲过,我们可以根据学情设计实用的学习记录、学习日志、学习手册之类的“工具”来落实和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最好是根据本单元学习的特点,设计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任务书》配套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活动手册》,通过任务书和活动手册来组织和指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附录:“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资源:1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任务书》的结构、内容与编写意图
——引导学生读完这本任务书,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60%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结构
内容
编写意图
说明
第一部分 掌握必备知识
具体介绍与本单元相关的文化常识、文体常识、研究方法常识
让同学们了解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学习策略
供学生自学;教师用书内容相同
第二部分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任务1:人物访谈 漫话家乡历史与文化
任务2:撰写人物志 为家乡先贤立传
任务3:撰写风物志 为家乡风物傅彩
任务4:撰写地方志 为家乡文化树碑
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重难点提示、范例解析等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恰当的任务,开展项目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教师用书附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査
任务5:问卷调查 家乡文化生活摸底“普查”
任务6:专题调研 家乡文化生活专题研究
任务7:撰写论文 深度解读家乡文化
任务8:制作专题片 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
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重难点提示、范例解析等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恰当的任务,开展项目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教师用书附参考答案
第四部分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任务9:综合调研 做家乡文化建设的“掌上通”
任务10:经验推介 晒一晒家乡文化建设的“成绩单”
任务11:建言献策 家乡文化建设的“隆中对”
任务12:成果分享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精彩答卷”
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重难点提示、范例解析等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恰当的任务,开展项目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教师用书附参考答案
第五部分 测试题
4套考试题
根据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的教学要求,结合学考和高考实际,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用书附参考答案和解析思路
第六部分 教学指导方案
“家乡文化生活”课时教案9课时
供教师参考
学生用书没有这部分內容
附录:“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资源:2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微课系列(13讲,已经完成)
教学设计序列(9课时,已经完成)
其他(逐步推出)
第一讲 “家乡文化生活”学法指导
第二讲 学习任务一 人物访谈 漫话家乡历史与文化
第三讲 学习任务二 撰写人物志 为家乡先贤立传
第四讲 学习任务三 撰写风物志 为家乡风物傅彩
第五讲 学习任务四 撰写地方志 为家乡文化树碑
第六讲 学习任务五 问卷调查 家乡文化生活摸底“普查”
第七讲 学习任务六 专题调研 家乡文化生活专题研究
第八讲 学习任务七 撰写论文 深度解读家乡文化
第九讲 学习任务八 制作专题片 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
第十讲 学习任务九 综合调研 做家乡文化建设的“掌上通”
第十一讲 学习任务十 经验推介 晒一晒家乡文化建设的“成绩单”
第十二讲 学习任务十一 建言献策 家乡文化建设的“隆中对”
第十三讲 学习任务十二 成果分享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精彩答卷”
1.学法指导
2.人物专访
3.人物(风物)志
4.问卷调查
5.专题调研
6.撰写论文
7.综合研究
8.经验推介
9.建言献策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能力测试题 (完成4套题)
家乡文化生活学生优秀作品点评
……
4套单元测试题
——引导学生做完4套单元测试题,
就可以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20%
切合高考实际,揣摩高考命题方向,
每一套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语言应用题、写作题
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重点关注本单元的语文知识
阅读题——选材与“家乡文化”相关,注重阅读能力训练
语言应用题——选材与“家乡文化”相关,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写作题——选题与“家乡文化”相关,注重应用写作能力训练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3.1从校情、学情出发设计教学
我们的方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学习活动(主题)及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课外3-5天):写作与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课外3-5天)
活动与写作、做
第三课时(+课外3-5天)
分享与评价
备注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研读人物志(风物志)范本,学习写人物志(风物志),【教师提供材料,指导学生写一篇人物志】,明确本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及大致计划;课外阅读教材和任务书,学习相关知识
课内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课外搜集资料,撰写人物志(风物志),小组内互评互改
课堂分享成果(含过程资料和作文);
课外修改成果,小组内互评
范文的选择,最好从学生习作中来
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研读调查报告范本,学习写调查报告,明确本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及大致计划;课外阅读教材和任务书,学习相关知识
课内研读问卷范本,学习设计问卷;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课外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小组内互评互改
课堂分享成果(含过程资料和作文);
课外修改成果,小组内互评
问卷设计及调查是难点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课内讲解实地考察的要求,拟定活动方案;课外实地考察,发现问题
课内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讨论对策;撰写建议书、倡议书等
课外,参与建设(如文化墙,贴春联)
不但要说,还要做
3.2.1展示课、公开课如何上之一:人物志
人物传记:记录家乡的人物
1.赏析范本,掌握人物传记的写法;分析人物志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要求;分析材料的选择、剪裁和运用;分析如何搜集材料
2.设计活动学习方案:(1)人物志的特点及写法;(2)写谁?(3)如何搜集资料(文献、采访、座谈、实地考察);(4)材料的多样性及甄别、选择、分析、运用;(5)有日程安排
3.布置作业:自己选题,设计方案,通过采访、访谈、考察、文献查阅等方式搜集资料,写一篇人物志。
【简单的方案:教师提供材料,撰写一篇人物传记;】
3.2.2展示课、公开课如何上之二: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家乡文化现状调查
1.赏析调查报告范本,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分析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要求;(重点)透过文本,分析如何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材料;
2.设计活动学习方案:(1)选择什么主题(参考教材)(2)如何搜集资料(文献、采访、座谈、实地考察);(3)材料的多样性及甄别、选择、分析、运用;(4)有日程安排
3.布置作业:自己选题,设计方案,通过采访、访谈、考察、文献查阅等方式搜集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3.2.3展示课、公开课如何上之一: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人物传记:记录家乡的人物
1.播放视频、实地考察资料等,多种资料(最好是学生搜集),提出问题;
2.分析原因,讨论对策;
3.撰写建议书、倡议书;
【课外:做,付诸行动,如文化墙建设或翻新,贴春联,推进全面阅读等】
3.3选题:“家乡”“文化”
什么是文化?
重庆,轻轨穿楼;洪崖洞;吊脚楼;码头文化;……
选题从学生中来;
让学生来推荐具体的“问题”,再讨论,选择;
3.4 其他问题
材料的搜集、甄别、选择、分析
知识准备问题,文化,写作,学习方式;政治、经济、民俗、历史……
“参与”更重要,让学生做
安全保障问题
经费问题
专家讲座与语文课程中、与活动学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