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3,选修3专题1~3。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实验目的判断,下表中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苏丹Ⅲ染液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B
鉴定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斐林试剂
生成砖红色沉淀
C
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产生的酒精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生成灰绿色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染液
染色体被染成紫色
2.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具有多样性,依据细胞图像中特定的结构可以判断细胞的类型。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若细胞图像中未表示出细胞壁,则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B.若细胞图像中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C.若细胞图像中有线粒体,则该细胞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D.若细胞图像中有中心体,则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3.将胡萝卜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长度均为5cm的条,再将这4根胡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于30min和4h后分别测量胡萝卜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胡萝卜细胞从溶液中吸收水与K﹢的方式不同
B.能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的是a组和d组
C.KNO3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D.4h后,d组胡萝卜的细胞可能不能主动吸收K﹢
4.在低温、密闭条件下,利用酵母菌发酵制取果酒,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反应体系中生成了少量的酒精。若改变该实验的某个因素,则结果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则发酵的时间可能会变长
B.若适当升高温度,则酒精的产生速率会加快
C.若通入无菌空气,则产生的气体量会增多
D.若适当增加培养液中果汁的浓度,则产生的酒精量会增多
5.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某实验小组将长势及代谢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D点相比,B点对应条件下限制幼苗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B.合理密植能提高幼苗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
C.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
D.C点对应条件下,限制幼苗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施肥
6.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
B.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
C.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减少酸味的产生
D.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完全不同
7.当细胞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后,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X会与细胞器膜上的抗凋亡蛋白发生作用,导致抗凋亡蛋白丧失了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引起细胞器功能的丧失和各种凋亡因子的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X的合成过程中不会生成水
B.蛋白质X实质上是一种促凋亡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C.蛋白质X的构象发生变化会直接破坏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
D.凋亡因子引起细胞凋亡不利于机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8.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茶多酚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若干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酶和等体积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加入等量的淀粉,一段时间后测得各试管中还原糖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等体积茶多酚的浓度
B.茶多酚的浓度越高,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就越弱
C.该实验也可以以淀粉的剩余量作为检测指标
D.若人食用茶多酚,则可能导致其餐后血糖浓度降低
9.右图表示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核DNA和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Ⅱ所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Ⅰ~Ⅳ中的染色体的数量之比是2∶2∶1∶1
C.①②③可分别代表染色单体、染色体和核DNA
D. Ⅲ表示精子细胞或第二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10.在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中,下列通过重复实验获得的推断,不准确的是
A.若子代个体均含有隐性基因,则可推断其双亲都含有隐性基因
B.若子代出现隐性性状,则可推断其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
C.若子代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可推断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
D.若子代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可推断其双亲都是隐性纯合子
11.某DNA分子含有500对碱基,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C和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该DNA分子用15N标记后,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总数的1/8
B.子代DNA分子含14N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12条
C.每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中都含有1300个氢键
D.复制过程共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400个
12.下图甲、乙分别是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的是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过程
B.图甲中形成a的过程相当于图乙中的③过程
C.在原核细胞中,图乙中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
D.在真核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信息传递过程只有①→①
甲 乙
13.人类遗传病调查小组发现某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相关基因用H、h表示)患者和乙遗传病(相关基因用T、t表示)患者,遗传系谱图如下,其中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经调查得知,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和乙病在男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均相同
B.Ⅰ-3和Ⅰ-4再生育一个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1/32
C.Ⅱ-3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1/6)×10﹣4
D. Ⅲ-1和Ⅲ-2的基因型相同
14.下列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密码子位于mRNA上,有61种密码子能决定氨基酸
B.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反密码子所在的核酸中也具有碱基对和氢键
D.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种类相同,都是64种
15.果蝇的刚毛性状有正常刚毛、截刚毛两种,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现让一对纯合亲本进行交配得F1,F1相互交配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右 X图表示果蝇的性染色体:Ⅱ区是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Ⅰ区和Ⅲ区分别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控制果蝇刚毛性状的基因存在于
亲本
F1
F2
截刚毛×正常刚毛
雌
正常刚毛
雌
正常刚毛∶截刚毛=1∶1
雄
正常刚毛
雄
全为正常刚毛
A.常染色体上 B.Ⅰ区 C.Ⅱ区 D.Ⅲ区
16.关于下图所示三种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B.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①属于基因重组,②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① ② ③
17.下图中的甲、乙表示小麦的两个品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①~⑤表示培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依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①和⑤过程的变异都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④过程与⑤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18.若某自然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右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甲和种群乙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
B.两个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方向不同,是因为两个种群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C.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且进化的方向是由人类活动所决定的
D.在T时刻,两个种群的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均不同
19.植物之间目标性状的转移可通过杂交实现,下图是利用小麦(6n=42)和玉米(2n=20)的体细胞,通过体细胞杂交来培育融合杂种植株的示意图。仅考虑细胞两两融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中可先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获得原生质体
B.获得的原生质体可在低渗溶液中融合成杂交细胞
C.过程②获得幼苗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等阶段
D.获得的融合杂种植株体细胞内含有8个染色体组
20.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A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限制酶BclⅠ切割后,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bp表示碱基对)如图1所示,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中的BclⅠ酶切位点比A基因中的少
B.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
C.Ⅱ-2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99bp和43bp片段
D.Ⅰ-1与Ⅱ-3基因诊断中片段完全相同的概率是2/3
图1 图2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4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共同调节,右图是人体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指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 。
(2)若长时间不饮水,则尿量减少,这是由于 升高,对相关感受器产生刺激,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增强,其轴突末梢释放较多的 ,从而促进了 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饮水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 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3)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水解增多,以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要。以上血糖的调节方式属于 。
22.(14分)某生态茶场依靠“以草养虫”“以草肥田”及生物防治等生产措施,多年来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和除草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茶场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茶场工人在每年4月、7月和10月各进行一次人工除草。从种间关系分析,人工除草的目的主要是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人工除草能加快物质循环利用,草秆为茶树提供 。
(2)茶场及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游人前来观光、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茶园弃荒的过程中,茶树下首先出现一年生杂草,再逐步演替到灌木阶段。在灌木阶段,茶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原因是 。
(3)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施用磷肥能促进土壤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土壤氮损失。请设计实验验证茶园氮损失是否由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引起(仅写设计思路)。 。
23.(17分)发根农杆菌Ri质粒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Ri质粒有3个功能区:①T-DNA区是Ri质粒上唯一能整合到植物基因组的DNA片段;②Vir毒性蛋白区是发根农杆菌实现高效侵染所必需的区域;③Ori区即复制起始区与功能代谢区。常用的质粒载体pCAMBIA1301可以分别在大肠杆菌以及发根农杆菌中进行克隆,不需要依赖于同源序列在发根农杆菌进行整合即可自行复制,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构建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时,应将目的基因插入Ri质粒的哪个功能区? ,目的是 。一个重组质粒除了要具有目的基因外,还应具有 等。
(2)用限制酶处理Ri质粒时,要避免破坏其Vir毒性蛋白区,原因是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玉米时,不适合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原因是 。
(3)重组质粒构建后,不能导入植物细胞,而是先导入 中,然后再利用该菌感染植物细胞。判断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质粒上的 进行检测,二是运用 技术进行检测。
24.(15分)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下图为生产干扰素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干扰素基因与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连接在一起的工具是 。培育早期胚胎时,所用培养液的成分除了一些 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
(2)胚胎移植过程中,在不影响胚胎发育的基础上,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为了检测转基因牛的乳汁中是否含有干扰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用胚胎分割技术对图中囊胚进行分割时,操作的关键在于 。
(4)细胞A来自囊胚中的 ,细胞B是从牛胎儿的 中分离出来的。胚胎干细胞在 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
高二生物考试参考答案
1. C 2.B 3.B 4.A 5.D 6.C 7.B 8.B 9.B 10.A 11.D 12.C 13.C 14.D 15.C 16.C 17.B 18.A 19.B 20.C
21.(1)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分)
(2)细胞外液渗透压(2分)抗利尿激素(1分)肾小管和集合管(1分)负反馈(2分)
(3)突触小泡(1分)肝糖原(2分)神经—体液调节(2分)
22.(1)茶树和杂草(2分)减轻茶树与杂草间的竞争(2分)无机盐(或无机盐、CO2)(2分)
(2)直接(2分)一年生草本植物与灌木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2分)
(3)将样本土壤分为相同的两组并检测含氮量,一组不做处理,一组施用适量磷肥。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
两组土壤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剩余氮量(4分)
23.(1)T-DNA区(2分)将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染色体)中(2分)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2分)
(2)Vir毒性蛋白区是发根农杆菌实现高效侵染所必需的区域,若被破坏则不能侵染植物(3分)农杆菌转化法只适合用于将目的基因导人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细胞,不适合用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细胞(2分)
(3)农杆菌(2分)标记基因(2分)DNA分子杂交(2分)
24.(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1分)无机盐和有机盐(2分)
(2)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2分)抗原—抗体杂交(2分)
(3)需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2分)
(4)内细胞团(2分)原始性腺(2分)饲养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