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作者介绍‖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其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独立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卡尔·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悼词
文体特点
一、介绍死者的
逝世时间、
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二、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
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三、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
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悼
词
悲
痛
颂扬
怀念
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词
悼
词
特殊关系
特殊场合
特殊气氛
悼词: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恩格斯名句
1.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2.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3.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4.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5.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6.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7.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8.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0.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听录音,
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颂其德。
第二部分:(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赞其功。
第三部分:(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颂其德。
结构提纲
马克思逝世
两个“对于”
(总纲)
不可估量
的损失
一、理论贡献(思想家)
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
每
一个领域
(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二、实践贡献(革命家)
两个“参加”(总)
编报著书(宣传)
创工人协会(组织)
三、深远影响
敌人
战友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逝世情况
记叙
↓
议论
↓
抒情
伟大功绩
深远影响
巨大损失
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敌友截然不同的态度
英名、事业永垂不朽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
在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深切地哀悼
体味表达
阅读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述其哀”的?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准确时间,悲痛时刻
讳饰,敬仰
自责,遗憾
无比沉痛
研读课文
1、第一段中,将
“下午两点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删除,将
“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这是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2)“最”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3)“还”流露出演讲者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情感。(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表达了演讲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5)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手法,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3、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
①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
②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③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用了“讳饰”的手法。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④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⑤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讳饰”,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小结:简洁、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恩格斯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4、第二段中,能不能把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后果”,效果怎么样?
(1)演讲者示用“和”而并列用两会“对于”,从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历史科学的成就两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后文的内容。
(2)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3)不用“严重后果”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于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5、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演讲者用“豁然开朗”,还说先前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含义。
(1)资本产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虽然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产义批评家对此也做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产义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以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演讲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产义制度就是建立在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产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演讲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
(3)这样“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体现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
③革命家。研究科学正是为了探究革命的理论。恩格斯这样安排,从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确,马克思不是那种闭门裹足于书斋的思想家,他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还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革命家”更能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精神。?
6、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①思想家。文章开头就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②科学家。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
7、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2)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拈连:
“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
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1、我们怎样理解作者在第一段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恩格思与马克思在巴黎见面后就结为挚友,两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起奋斗了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恩;对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思;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缺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思。因而,在这段话中,恩格思心情沉痛,不忍再说又不能不说,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思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但叙述的口吻又很平静,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产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吏主要的是评价他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中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因格思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对含蓄的。
(3)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完全浓缩在“——但已经永远睡着了”这句话里。这句话不仅能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也能启发人们思考:今后该怎么办?可见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2、本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第二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前面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议论、描写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演讲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憾。对马克思革命实践活动的描述,多用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的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使用了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极富有感染力。
3、“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时隔多年,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会是“空白”吗?那不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了吗?你怎么看?
(1)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心里形成空白。
(2)由于马克思的逝世,革命理论的研究将出现一段空白。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3)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空白说”只是局限于当时,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伟人,一直在实践、发展并丰富着马克思理论,“空白说”很有局限性。
4、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难点:主干部分,枝叶部分,插说部分,复指部分;关联词。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难点:主干部分,枝叶部分,插说部分,复指部分(关联词)。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状语——类比推理】
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主干部分——核心观点】
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插说部分——时代背景】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复指成分“简单事实”】
关联词:条件关系;因果关系;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关联词:条件关系;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物质决定精神;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