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04 呼吸作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04 呼吸作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18 21: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04 呼吸作用
1.(2020·农安县实验中学月考)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热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酒精中的化学能
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H2O
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D.物质a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2.(2020·尚志市尚志中学月考)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④阶段均产生少量能量
B.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02的量是⑤阶段的1/3
C.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反应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
D.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
3.(2020·大荔县同州中学月考)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反应①和②的酶均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水果的保鲜需加快①和②过程,减慢③过程
C.①④③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和c分别是丙酮酸和氧气
D.提倡有氧运动是防止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e对人体细胞造成伤害
4.(2020·江西临川一中月考)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和水分子脱去的氢可与氧化型辅酶I (NAD+)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I (NADH)。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研究发现,人和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温变性的eNAMPT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人体细胞产生NAD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C.体内的NMN合成量增多可能导致哺乳动物早衰
D.促进小鼠体内eNAMPT的产生可能延长其寿命
5.(2020·广东月考)如图是酵母菌细胞呼吸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条件下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B.乙条件下葡萄糖内的能量只流向酒精和ATP
C.甲、乙条件下产生物质a的部位是不同的
D.试剂X是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6.(2020·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月考)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经过系列脱氢过程,其中间产物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一种指示剂)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丙二酸和琥珀酸分子结构相似,可以竞争性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
B.实验取材:大白鼠心肌细胞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C.实验分组:对照组加琥珀酸、实验组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
D.观察指标: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
7.(2020·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月考)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生理过程,甲~丁代表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有[H]的产生,②③④过程均有[H]的消耗
B.甲、乙、丁分别代表的是CO2、酒精、乳酸
C.①②发生于线粒体中,③④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
D.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8.(2020·合肥一六八中学月考)种子,水果,蔬菜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水果,蔬菜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9.(2020·合肥一六八中学月考)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10.(2020·涟水县第一中学月考)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X下,ATP的产生只发生在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中
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H2O
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与酒精反应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变成灰绿色
D.物质a产生的场所仅为线粒体基质
11.(2020·黑山县黑山中学月考)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但ATP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增多,这是因为
A.大量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B.大量能量合成了其他高能化合物
C.大量能量没有释放出来 D.大量能量随汗水流失了
12.(2020·河南平顶山·高三月考)纯净的ATP量白色粉末状,能够溶于水,作为一种药物常用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心肌炎等疾病。ATP片剂可以口服,注射液可供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下列有关ATP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活细胞产生ATP的共同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少部分贮存在ATP中
C.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能为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提供能量
D.消化道中的酶能使ATP片剂水解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3.(2020·河南平顶山·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两组实验装置均需要放在黑暗条件下
B.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
C.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色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在有氧装置中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内O2/CO2的比值最低
14.(2020·山东诸城第一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中,CO2的生成与H2O的利用不在同一阶段
B.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后才能分解为CO2和H2O
C.无法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D.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完全氧化分解产生CO2与吸收O2的比值后者高
15.(2020·山东诸城第一中学开学考试)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16.(2020·河南高三月考)如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某植物种子吸水萌发过程中O2和CO2的变化示意图(底物只考虑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O2吸收量,曲线②表示CO2释放量
B.a点时种子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且b点时呼吸作用最强
C.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基质
D.在a点后若将底物葡萄糖换成脂肪,则曲线①和②不重合
17.(2020·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月考)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酵母菌呼吸时O2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酵母菌呼吸时CO2的释放量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酒精发酵
18.(2020·吴江市平望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对植物生长不利
B.香蕉宜在无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贮藏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D.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要持续通氧
19.(2020·湖南长沙·高三期末)某些酸奶盒上标明“胀包请勿食用”。下列关于酸奶胀包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产时酸奶中混入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B.温度过高导致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C.酸奶盒破裂导致杂菌进入,杂菌进行有氧呼吸
D.储藏时间过长导致酸奶中的乳酸菌大量死亡
20.(2020·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月考)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02
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21.(2020·湖北武汉·月考)某生物研究小组为验证酵母菌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他们依据“酒精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的原理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锥形瓶A中无氧或缺氧,锥形瓶D中有充足的氧气
B.一段时间后,需要从试管B中取出部分液体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C.锥形瓶A和D中的葡萄糖溶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
D.若将试管B和E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则一段时间后均会变浑浊
二、多选题
22.(2020·湖北高三月考)下面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麦种子发芽早期,CO2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1.5倍,此阶段无氧呼吸消耗糖类更快
B.白鼠吸入18O2后,尿中的水有H218O,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含18O
C.罐头盖顶若隆起,其内食品则不能食用,很可能是需氧微生物呼吸产生了CO2
D.给水稻提供14CO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有可能出现14C2H5OH
23.(2020·湖南月考)细胞中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下图表示前三个过程.分别是糖酵解形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柠檬酸循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酵解过程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酵母菌的柠檬酸循环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C.在缺氧的情况下,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不变
D.分解丙酮酸过程可为其他反应提供能量、底物
24.(2020·山东诸城第一中学开学考试)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进行有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25.(2020·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月考)如图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CO2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B点所对应的温度
B.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
C.图乙中DE段有氧呼吸逐渐减弱,EF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D.和D、F点相比,图乙中E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
26.(2020·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月考)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研究人员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胚乳中的脂肪
B.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原因是脂肪转变成了糖类
C.实验第11d如果提供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即可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显著增加
D.与自然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幼苗相比,上述种子萌发的幼苗无光合作用
27.(2020·辽宁双塔·一尺和育英高级中学月考)如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经过程①②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B.无氧呼吸时,过程①产生的[H]在过程③或④中不断积累
C.人的成熟红细胞内可发生的是过程①④
D.无氧呼吸中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掉,所以产生的ATP量远小于有氧呼吸
28.(2020·山东潍坊·月考)某同学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时,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丁四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葡萄糖足够用),分别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维持相同时间,测得实验结果如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氧浓度(%)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甲瓶中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乙瓶中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丙瓶中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2倍
D.丁瓶中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29.(2020·邵东创新实验学校月考)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细胞质基质
AB
线粒体
CD
酵母菌
EF
葡萄糖
-+
-+
++
丙酮酸
+-
+-
--
氧气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 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1)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__________,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_______,
(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上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继续进行。
(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中有氧条件组和无氧条件组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组或对照组)
30.(2020·山东诸城第一中学开学考试)图 1 表示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 a~c 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 2 表示某装置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 CO2 释放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物质甲表示_________,物质乙表示_________。图 1 中 a、b、c 所代表的反应阶段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填图中字母),该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图2中A 点时,小麦种子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3)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 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20·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月考)下面分别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图一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其中X代表__________、Y代表__________。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填序号)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3)图二甲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乙装置中B瓶先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二中的实验结束时,取少量酵母菌培养液A和培养液B,分别加入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其中B呈现_____________,说明该种呼吸方式的产物有 _____________ 。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04 呼吸作用
1【答案】A
本题以“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细胞呼吸产物的检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依据产物酒精可推知条件X为无氧,条件Y为有氧。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释放少量的能量,没有释放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中的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02和H2O,B错误;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错误;物质a为CO2,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D错误。
【点睛】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据此以图示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为切入点,围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相关知识,明辨条件X和Y分别为无氧、有氧,物质a为CO2,物质b为H2O,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为灰绿色。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选项。
2【答案】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b表示线粒体基质,c表示线粒体内膜。
A、②③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均没有能量的释放,不能产生ATP,A错误;
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图中②),不能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的场所为b线粒体基质,C正确;
D、①⑤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而乙图中的a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①表示有氧(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为丙酮酸,b为CO2,e为酒精(乙醇),c为[H],d为氧气。
A、①表示有氧(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①②反应的酶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正确;
B、水果的保鲜需降低总呼吸强度,尽可能多地保证水果中的有机物不被消耗,B错误;
C、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物质c为[H],C错误;
D、e为乙醇,人体剧烈运动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乳酸,不会产生乙醇,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呼吸原理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4【答案】D
1、双缩脲试剂可与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
2、紧扣题干信息“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答题。
A、高温变性的eNAMPT中肽键没有断裂,因此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
B、人等哺乳动物细胞呼吸产生NAD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
C、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因此体内的NMN合成量下降可能导致哺乳动物早衰,C错误;
D、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因此促进小鼠体内eNAMPT的产生可能延长其寿命,D正确。
故选D。
【点睛】
5【答案】C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据图分析可知,条件甲是有氧条件,条件乙是无氧条件,物质b是水,物质a为二氧化碳。试剂X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
A.甲条件下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错误;
B.乙条件下葡萄糖内的能量大部分未释放出来,仍储存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错误;
C.甲、乙条件下产生物质a(CO2)的部位是不同的,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C正确;
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用于检测酒精,不能用于检测CO2,试剂X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测CO2,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1.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假设可以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也可以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没有有抑制作用;
2.琥珀酸脱氢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可以从含线粒体较多的细胞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丙二酸;因变量是否产氢,观测指标是: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
A、根据试题分析,本实验假设可以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A正确;
B、实验取材: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要获取琥珀酸脱氢酶,可以从大白鼠心肌细胞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B正确;
C、实验分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丙二酸,对照组加琥珀酸、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实验组加琥珀酸、丙二酸,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C错误;
D、本实验的观测指标可以是: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试题分析:丙是丙酮酸,①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H]产生,②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甲为二氧化碳,③是乳酸发酵第二阶段,丁是乳酸,④是酒精发酵第二阶段,乙是酒精,三过程均有[H]有消耗,A、B正确;①发生于线粒体中,②③④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比过程①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B
1.有氧呼吸的三阶段的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false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false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false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false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在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
A、由分析可知:由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不产生乙醇,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若为有氧呼吸和酒精式无氧呼吸,则释放CO2的分子数比吸收O2的多,若为有氧呼吸和乳酸式无氧呼吸,则释放CO2的分子数等于吸收O2的分子数,B错误;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C正确;
D、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要求考生掌握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能正确区分有氧呼吸、酒精式无氧呼吸、乳酸式无氧呼吸的区别,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B
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false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false2C3H6O3(乳酸)
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false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false20[H]+6CO2+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false12H2O+大量能量(34ATP)
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图中的条件X为无氧条件,物质a是CO2,条件Y是有氧条件下,物质b是水。
A、条件X为无氧条件,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A正确;
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进入线粒体进行分解,B错误;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CO2,而试剂甲是重铬酸钾溶液,再酸性的条件下,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错误;
D、物质a为CO2,其产生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动物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所以C选项正确。
12【答案】B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 Pi+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A、活细胞产生ATP的共同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少部分贮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
D、ATP片剂可以口服,并不是因为消化道中的酶能使ATP片剂水解,而是ATP为小分子,可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进而被机体利用,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A、由于酵母菌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两组实验装置不需要放在黑暗条件下,A错误;
B、无论是在有氧还是在无氧条件下,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B错误;
C、无论是在有氧还是在无氧条件下,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色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在有氧装置中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中CO2含量最高,O2含量最低,因此线粒体内的O2/CO2的比值最低,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1、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有氧呼吸产生的[H]来自葡萄糖和水;?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葡萄糖)?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A、有氧呼吸过程中,CO2的生成与H2O的利用都发生在第二阶段,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后继续分解为CO2和H2O,B错误;?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所以可以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
D、脂肪中C、H的比例较高,O比例较少,所以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完全氧化分解产生CO2与吸收O2的比值后者高,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氧呼吸的两种方式的产物比较,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的反应物、产物和具体场所,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点,糖类、脂肪在元素组成上的差别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水的量的比较,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16【答案】D
分析图可知,①②表示密闭容器中O2和CO2的变化曲线,其中①的变化了大于或等于②,因此①是二氧化碳的释放量,②是氧气的吸收量;a点之前,二氧化碳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表示细胞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点之后,氧气释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A、分析图可知,①②表示密闭容器中O2和CO2的变化曲线,其中①的变化了大于或等于②,因此①是二氧化碳的释放量,②是氧气的吸收量,A错误;
B、a点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开始时间比a点早,B错误;
C、种子萌发过程除了有氧呼吸以外还有无氧呼吸,二氧化碳除来自线粒体基质外还有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糖类和脂肪虽然都含C、H、三种元素,但脂肪的碳、氢比例较高,以脂肪为呼吸底物,会出现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小于1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酵。
A、甲组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A正确;
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是氧气减少量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综合,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错误;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氧气,即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下降,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乳酸发酵,D正确。
故选B。
18【答案】A
1.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水果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胞代谢旺盛,有机物消耗多;而在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所以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因此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条件下,最有利于水果保鲜。
2.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
3.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所以水稻要定期排水。
A、树根长期浸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对植物生长不利,A正确;
B、水果的保鲜应在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下进行,B错误;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是防止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C错误;
D、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可以前期适当进行通氧,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发酵后期必须无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A。
19【答案】A
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
A、酸奶胀包说明包装密封性良好且气体体积增大导致,在呼吸作用中仅酒精发酵可导致气体体积增大,故解释合理的为生产时酸奶中混入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气体,B错误;
C、题干中没有看出酸奶盒破裂,C错误;
D、乳酸菌大量死亡也不会导致酸奶胀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
20【答案】B
分析甲图:该图中有温度计,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分析乙图:该装置中的NaOH溶液可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消耗的氧气。分析丙图: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甲装置中含有温度计,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A正确;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液滴移动说明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丙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C正确;微生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及产物,掌握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产生情况,能分析实验装置中器材或溶液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B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A、A装置中滴加石蜡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营造无氧环境,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A、D装置中“注射器”的作用是便于取等量样液用于检测,A中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锥形瓶A中,应该用A装置的注射器取出部分液体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B错误;
C、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D中的葡萄糖溶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无氧气酵母菌都可以呼吸产生CO2,若将试管B和E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则一段时间后均会变浑浊,D正确。
故选B。
22【答案】ABD
由于植物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根据方程式中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
(1)不消耗O2,但产生二氧化碳时,细胞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2)当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3)当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消耗量时,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再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进行判断哪种呼吸方式占优势。
A、由于在小麦种子萌发早期,CO2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1.5倍,假设CO2的释放量为3mol,O2的吸收量为2mol,则有氧呼吸消耗2mol的氧气,产生2mol的二氧化碳,所以无氧呼吸产生1mol的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式可计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分别是1/3和1/2,因此,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强,A正确;
B、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
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如果水作为反应物,那么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B正确;
C、罐头内是无氧环境,其盖顶若隆起,说明是厌氧微生物呼吸产生了CO2,所以食品不能食用,C错误;
D、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
14CO2→14C3→14C6H12O6,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时,14C6H12O6会分解形成14C2H5OH,D正确。
故选ABD。
23【答案】AC
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产生ATP和[H]的过程,即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柠檬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H]和少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A、由图可知,糖酵解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可以发生,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柠檬酸循环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B正确;
C、在缺氧的情况下,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会受影响,C错误;
D、分解丙酮酸过程可为其他反应提供能量、底物,D正确。
故选AC。
24【答案】ABC
分析甲图:该图中有温度计,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分析乙图:该装置中的NaOH溶液可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消耗的氧气。
分析丙图: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A、甲装置中含有温度计,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A正确;
B、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液滴左移说明消耗氧气,说明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丙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C正确;
D、微生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25【答案】AB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B点所对应的温度;图乙中,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
A、根据图甲可知:B点时,细胞呼吸最旺盛,B点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宜温度,A正确;
B、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B正确;
C、图乙中由D到E,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细胞开始进行有氧呼吸;由E到F,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错误;
D、贮藏水果和蔬菜主要应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乙图E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说明此时细胞呼吸最弱,因此图乙中E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D正确。
故选ABD。
26【答案】DC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脂肪的鉴定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大量的吸收水分,呼吸作用旺盛。
A、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胚乳中的脂肪,A正确;
B、种子萌发时首先必须进行大分子有机物的水解,这需要种子吸收大量的水分。干重增加应该是脂肪水解时加入的水的质量,故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B正确;
CD、种子萌发的幼苗与自然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幼苗相比,缺少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矿质离子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幼苗必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的条件是适宜的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CD错误。
故选CD。
27【答案】ABD
图示分析:过程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③无氧呼吸(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④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
A.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为丙酮酸,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
B.无氧呼吸虽然不需要O2的参与,但过程①产生的[H]最终把丙酮酸通过过程③还原成酒精或者通过过程④还原成乳酸,消耗了[H],所以不会有[H]的积累,B错误;
C.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经过过程①生成丙酮酸和[H],最后经过过程④生成乳酸,C正确;
D.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少,原因是无氧呼吸有机物没有彻底的氧化分解,所以产生的ATP量远小于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BD。
28【答案】CD
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不产生酒精,因此可以根据酒精的产生量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A、甲瓶中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与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因此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乙瓶中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量为6.5mol,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12.5mol,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6mol,因此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B错误;
C、丙瓶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是6mol,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5mol,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9mol,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9÷6)∶(6÷2)=1∶2,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2倍,C正确;
D、丁瓶中酵母菌酒精的产生量为0,说明细胞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D。
29【答案】CE BF 线粒体内膜 能 实验组 实验组
由表格可知,A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B试管中进行了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和CO2,C试管中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能产生水和CO2,D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E试管中能进行有氧呼吸,F试管中能进行无氧呼吸。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即E试管)能产生CO2和H2O;线粒体能利用丙酮酸,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故C试管也能产生CO2和H2O;据表分析可知,能够产生酒精的试管有B和F。
(2)[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故DNP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的酶无法合成ATP;DNP不影响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能继续进行。
(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中有氧条件组和无氧条件组均属于实验组,两组实验可形成对比实验。
【点睛】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发生细胞质基质中。
30【答案】H2O CO2 c 线粒体内膜 细胞质基质 温度 B O2浓度上升,有氧呼吸加快
1、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
(2)过程
2、O2 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原理:O2 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 O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曲线模型
①O2 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占优势。
②随 O2 浓度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
③当 O2 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 O2 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分析图1,a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物质甲表示H2O,物质乙表示CO2。
4、分析图2,当氧浓度为0,小麦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浓度逐渐上升,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有氧呼吸加快。
(1)据分析可知,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甲表示H2O,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乙表示CO2。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即图1中的c,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图2中A 点时,氧浓度为0,小麦种子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影响无氧呼吸程度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酶活性的大小,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3)分析图2,在氧浓度为5%时,CO2释放的相对值最低,说明此时细胞呼吸程度最低,有机物消耗得最慢,因此,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B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 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O2浓度上升,有氧呼吸加快。
【点睛】
结合有氧呼吸的过程及氧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细胞质基质 ①②③ O2 CO2 ③(或①②③) 吸收空气中的 CO2(或:除去空气中的 CO2) 消耗掉瓶中原有的氧气 灰绿色 酒精
图1中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①④为无氧呼吸的乳酸发酵过程,①⑤为酒精发酵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图一中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图一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中X代表O2、Y代表CO2。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3)图二甲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 CO2。乙装置中B瓶先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其目的是消耗掉瓶中原有的氧气。
(4)图二中的实验结束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加入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呈现灰绿色。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