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

文档属性

名称 难忘九一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1 21: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目标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利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倾听一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从情绪上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体现出师生同喜同悲,融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动脑筋:
1.你知道这首歌的背景是什么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 蒙古
全中国
亚洲
称霸全世界
大陆政策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柳条湖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柳条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黑 龙 江
吉林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
张学良密电
东三省沦陷
赵一曼
杨靖宇
日军残忍的解剖杨靖宇的尸体,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东北人民、没有撤走的东北军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
万人坑
刺杀我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看一看: 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
和平解决。
中 共:
国民政府:
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和 平 解 决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
全文总结
九一八事变三一年
日军占领我们家园
中共建立统一战线
张杨二帅实行兵谏
共产党派周去斡旋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快速抢答:
1.时 间:
2.制造者:
3.经 过: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
制造柳条湖事件
炮轰沈阳城
4.结 果:
东三省沦陷
5.原 因: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
(双十二事变)
1.时间:
2.人物:
3.目的: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
逼蒋抗日
4.经过: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
西安事变
5.结果:
和平解决,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你怎样看待这两件事?
胡锦涛的题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难忘九一八
九 一 八 事 变
局部抗战开始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 安 事 变
和平解决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九、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师生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学习。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师生间的交流自然、平等、融洽、民主,整堂课以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学定教,依学施教,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运用小组积分奖励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合作与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多媒体声像具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影、临其境、陶其情”,优化了历史教学,体现了多媒体与历史学科有效整合的新课改理念。
本节课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我出示了图片,如柳条湖的位置、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杨靖宇、马占山及江桥抗战、张学良、杨虎城等;播放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视频;还介绍了马占山纪念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八女投江、长春伪皇宫等;又设计了拓展升华环节。以上做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收集和积累课外历史知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