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 备考方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 备考方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16:0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2)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译文: 
答案: (1)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2)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译文: 
(2)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 
(3)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
译文: 
答案: (1)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
(2)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3)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荆州城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荆州的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技法三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译文: 
(2)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译文: 
(3)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
(4)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译文: 
答案: (1)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
(2)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
(3)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
(4)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参考译文]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
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技法四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译文: 
(2)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 
答案: (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2)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技法五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译文: 
(2)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译文: 
答案: (1)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
(2)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
技法六 语法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
译文: 
(2)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译文: 
答案: (1)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2)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参考译文]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和氏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技法七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译文: 
(2)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 
答案: (1)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
(2)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常见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①居心叵测(成语)
②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