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能提升(一) 文言断句 ——【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 备考方略

文档属性

名称 解题技能提升(一) 文言断句 ——【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 备考方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16: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解题技能提升(一) 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其实就是考查文言句读,所谓“句”,是指句末的停顿;所谓“读”,是指句中的停顿;考查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1. (2019·天津卷)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
2.(2019·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负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答案: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一、断句的2步骤4标志
步骤一 通文意,由易到难,语感断句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 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一)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 言 也 不 下 带[注]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 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二)实词标志 1.名词、代词作标志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2.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断12处)
孟 懿 子 问 孝 子 曰 无 违 樊 迟 御 子 告 之 曰 孟 孙 问 孝 于 我 我 对 曰 无 违 樊 迟 曰 何 谓 也 子 曰 生 事 之 以 礼 死 葬 之 以 礼 祭 之 以 礼
答案: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客 有 问 陈 季 方 足 下 家 君 太 丘[注]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季 方 曰 吾 于 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 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不 知 有 功 德 与 无 也
[注] 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答案: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三)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得无……乎”“无乃……乎”等;被动句,如“为……所……” “见……于……”等;还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与其……孰若……”。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 不 可 所 求 尽 得 所 欲 尽 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 圣 人 生 于 疾 学 不 疾 学 而 能 为 魁 士 名 人 者 未 之 尝 有 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断10处)
答案: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四)修辞标志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_不_本_于_学_校_士_不_察_于_乡_里_则_不_能_核_名_实_有_司_束_以_声_病_学_者_专_于_记_诵_则_不_足_尽_人_材_谨_参_考_众_说_择_其_便_于_今_者_莫_若_使_士_皆_土_著_而_教_之_于_学_校_然_后_州_县_察_其_履_行_学_者_自_皆_修_饬_矣”(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答案: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断可不断)
二、解答断句题的方法
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大语境分析,才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无论是用“/”主观断句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思考。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以下一些方法对目前出现的两种断句的题型都适用。
1.先断易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单选题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大致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2.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3.扣虚词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4.辨句式
文言文中有固定结构,变式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品“整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整齐对称,从句式角度讲,就是喜用整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6.析“总分”
理清句间关系,有助于给有总分关系的语段断句。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 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好断句题,要认真理解所断语段句子的含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好排除法。要找到各项的不同之处,联系文意进行排除。“间行求兵”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中间不可以断开,故排除A、B两项;“下……狱”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关进牢狱”,故此后要断开,排除D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文学常识,“礼部侍郎”是官职名称,所以应该在“礼部侍郎”后断开,排除B、C两项;根据文意,应该是“帝怒,罢黜十二人”,不是“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排除D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然后进行断句。可采用排除法来做。“上书总裁”意思完整,可以独立成句,先排除C、D两项,“总裁善其说”意思完整,不可拆开,再排除A项,故本题应选B。]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