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与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用递等式进行计算的过程和书写格式。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类比迁移,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良好的计算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难点:通过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小军和小晴在文具店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1.课件出示问题(1)
(1)你能帮他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找出来吗?
结合学生交流,明确:1盒水彩笔15元,1盒钢笔40元。
(2)师:小军的问题是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问:你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你的草稿本上试一试。
(4)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3×5=15(元)15+20=35(元)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说说你对算式的理解,(板书:一共用去的钱=买3本笔记本的钱+买1个书包的钱。)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难度较小,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主动列式去解答,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交流活动可以为下面认识综合算式以及相关的运算顺序提供支撑。
3.引出综合算式
引导:还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3×5+20
引导学生比较分布算式与综合算式
组织学生交流
说明: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列了2道算式,像这样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两步计算的算式,3×5+20,像这样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叫做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布算式与综合算式,初步认识综合算式,体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便捷性。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道综合算式。
这里的“3×5”就是买3本笔记本的钱,“+20”是加1个书包的钱,就等于一共用去的钱。
6.学习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
问:想一想,用这道综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先算什么呢?
指名回答。(依然要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明确:像这样的综合算式,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有一些格式要求,为了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清楚,要用递等号来表示,递等号不写在算式的后面,而是算式的左下方。我们先算的是“3×5=15”,后面的“+20”没有参与计算,要照样子落下来,上面是“3×5+20”,到了下面就是“15+20”,这里的“15+20”是什么意思?(3个笔记本的钱加一个书包的钱),我们接着往下算,“15+20=35”等号依然不写在后面,而要跟前面的等号对齐,写在下面,“=35元”。
回顾:请同学们自己梳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教授新知之余应及时地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梳理并消化,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完成试一试
1.出示问题(2)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小军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小晴的问题,谁能把小晴的问题完整地说清楚。
指名学生回答。
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找回来的钱?同桌间说一说。
(1)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找回的钱=付出的钱-2盒水彩笔的钱
(2)师:你能结合这里的数量关系,仿照刚才我们得出综合算式的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尝试计算。
(3)请两位学生板书,并结合算式解说自己的算式
(4)追问:50为什么要写在减号的前面?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5)同桌间相互检查,并说说你对算式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根据得出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并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注意抓住学生的错误,勇于“爆错”,引导学生联系算理进一步思考算法,在集体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并逐步检查的好习惯。
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指出:它们都是乘法与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就是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提问:像这样的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比较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种常用的基本的方法,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理解算理和算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问题,鸡宝宝还有一些闯关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温馨提示;要认真地阅读闯关提示。
完成第1题。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师:读题,并说说要做几件事。(先说,再计算)
完成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学生说说错在哪儿。
师:回顾刚才找错的过程,你想提醒别人在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注意检查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良好习惯。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下面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重点,充分关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以及用递等式计算时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此外,采取游戏活动形式,并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闯关的自豪感,从而爱上数学。
3.完成第5题。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设计意图:练习部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巩固算法的同时,联系算理用算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呈现分层次,有坡度,逐步增加练习难度,不仅要找错,还要说说错在哪并改正,最后让学生畅谈计算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地方,进一步巩固算理和算法。
四、总结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递等式计算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混合运算的意义和用递等式计算的好处,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35面的第4题和第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