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登高》《琵琶行并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登高》《琵琶行并序》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18:2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琵琶行 并序》
《登高》
一、重点
1.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难点
1.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整体感知
1. 写作背景
《登高》向来被誉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 作者简介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时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
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他写下了《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二、重点研读
诗歌
探讨
赏析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问题2:你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词?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地再朗诵一下《登高》。
岁暮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 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 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 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 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 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3.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 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 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急/天高/猿/啸哀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C. 百年/多病/独登/台 D.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读下面的甲乙二诗,完成6~10题。
甲(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 这两首诗是杜甫漂泊南方时期所作,甲作于四川夔州,乙作于湖南。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的诗句分别是:甲 ;乙 。
7. 甲乙的首联皆对仗工整,但从表达方式上看还是有区别的:
甲 ;乙 。
8. 结联往往是以议论抒情为主的,当然抒情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是 ;乙是 。
9. 甲乙二诗中的意象也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甲中的意象是 的;乙中的意象是 的。
10. 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 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 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 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11. 12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直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龙”近日成为关注焦点。先是报道称:有专家提出“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人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网络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当事人吴友富教授澄清说,他无意“弃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应为“中国龙”重新确定英文译名……
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不超过80字。
1. D 解析:A中“杳”读“yǎo”;B“鬓”读“bìn”,“好”读“hào”;C“济”读“jǐ”。
2. A 解析: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 D 解析: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 C 解析: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要连贯起来读。
5. C 解析:“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7. 甲是写景,景写得壮阔;乙是叙事,事中寄寓着感慨。
解析:主要着眼于景、事、情的关系。
8. 甲是直抒胸臆;乙是寓情于事。
9. 甲是微观的:“风”、“天空”、“猿啸”、“沙”“鸟”、“落木”、“江水”等;乙是宏观的概写。
10. B 解析: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
11. 示例:(“保龙”说)龙作为中国的千年图腾,已经深入我们的文化,也代表了中国形象,因此绝不能“弃龙”。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认同而更改了自己本来的特色,那最终不是自己。
(“弃龙”说)龙是皇权的象征,带有专制的霸气,随着封建制度的逝去,“龙”这种为了控制老百姓而创造出的图腾应该也随之消灭,中国不能再持续使用代表被推倒的王朝理念的标识了。
(“保龙弃名”说)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代表了中国形象,“弃龙”行不通,但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上,也应注重自己的国际形象。因此在龙的翻译上可以舍弃Dragon,重新考虑。
《琵琶行 并序》(上)
一、重点
1. 了解白居易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文言知识。
2. 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二、难点?
1.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2. 学习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一、整体感知
1. 走近作者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谏官时,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江州司马,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3. 文本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名作《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属七言古体诗。
二、重点研读
1. 结合“诗眼”分析人物形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白居易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老大嫁作商人妇
谪居卧病浔阳城
去来江口守空船
往往取酒还独倾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的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2. 结合“琵琶演奏”分析情感变化——三次描写语句与手法
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
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
大弦嘈嘈如急雨……
铁骑突出刀枪鸣
妙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三次:重闻琵琶青衫湿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序曲: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总写: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第一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 以声传情,情绪变化
第二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第三乐段:铁骑突出,高亢激越。
曲终: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三、心灵回响
读《琵琶行》有感
毛泽东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名曲欣赏《琵琶语》。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 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 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 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 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 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 歌以赠之 歌:歌唱。
C.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 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 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5.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凄凄不似向前声
6.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 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8. 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 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 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 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9.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0. 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 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 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2. 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 “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 C 解析:A. “憔”应读为“qiáo”。B. “贾”应读为“gǔ”。D. “浸”应读为“jìn”。
2. A 解析:B. “徒”应为“徙”。C. “崖”应为“涯”。D. “翻”应为“反”。
3. D 解析:A. 畅快。B. 作歌。C. 字。
4. A 解析:B. 老大:年纪大了。C. 去来:去了以后。D. 掩泣:掩面哭泣。
5. B 解析:A. 突然爆发出。C. 整理。D. 以前。
6. C 解析:“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7. C 解析:“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8. C 解析: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9. C 解析:A. “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 “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 “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10. D 解析:“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11. C 解析: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2. B 解析:“广阔的想象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琵琶行 并序》(下)
一、考点链接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1.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2. 答题步骤: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二、精典例题
少年行
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 这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成功,但两位少年的形象又各有特点,王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形象,李诗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的少年形象。
2. 这两首诗均是两位诗人的早期之作,请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简要分析王维和李白在诗中各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1)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
(2)王维虽以山水诗著称,也往往被视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本诗中,诗人塑造的少年英雄身上显然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狂放不羁,从本诗塑造的少年豪侠形象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的少年李白的影子。诗歌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的浪漫情感。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感到格外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下面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意义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答题时间:30分钟)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简要分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不少评论者认为,《生查子·元夜》的创作受到了《题都城南庄》的启发,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所受启发体现在哪些方面。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本诗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赏析其妙处。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 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 诗的三、四两句,运用想象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象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象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3.(1)“桃花依旧笑春风”间接抒情,情感表达得含蓄委婉;“笑”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桃花迎风怒放之态,反衬诗人感伤之情。“泪湿春衫袖”直抒胸臆,情感表达得率真充分;“湿”字形象地表达了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
(2)①都包含着一前一后(一昔一今)两个相同的场景。诗是“去年”和“今日”,词是“去年元夜”和“今年元夜”;诗的场景是“此门”,词的场景是“花市”。②整首诗或词都选用一个具体意象作为贯串线索,诗以“人面”“桃花”为线索,词以“花与灯”为线索。③都能通过今昔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事不同的映衬对比,表达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诗慨叹“人面不知何处去”,词则感慨“不见去年人”。
4.(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的情景。(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5.(1)颈联描绘了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的景象。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或视听结合,或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2)【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例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三种答法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须结合四联逐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