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短歌行》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 了解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二、难点
1. 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整体感知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二、重点研读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疏通诗意,探究手法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诗人对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探究:作者在此感叹什么?(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探究:作者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词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种心意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探究: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没有)
探究: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求贤不得之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愿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探究: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没有)
探究: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功业未就)
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
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2. 分析诗歌意象
酒
曹操用酒表达忧愁:人生短暂
朝露
生命的短暂
鹿
渴望得到贤能的人
明月
贤才
乌鹊
比喻无所依托之才
3. 思考: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明确: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提起曹操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从戏剧到小说《三国演义》都把曹操描绘成一个白脸奸臣,阴险多疑、手段毒辣。历史上的曹操却确确实实是个文武全才。在汉献帝无依无靠、到处流浪的时候,是他独具慧眼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在汉末乱离、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是他招募流民,提供工具,实行屯田,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他破除门第观念,唯才是举,他手下大将许褚、典韦、曹洪都出身贫寒,这些人却使他的势力迅速发展。文学上,曹操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其中每一个中学生就必须读他的两篇文章:《龟虽寿》、《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态度;《观沧海》体现出一种包罗天地宇宙的雄心,所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千年以后的毛泽东来到这里,产生同样的心境,与曹操呼应:“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当然作为一个乱世英雄,曹操不可能不为权力而斗争,但终其一生,他毕竟没有称帝,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不是他出来的话,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皇。更何况人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又何必对曹操多加指责呢?
(答题时间:30分钟)
1.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2. 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1)《短歌行》是________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2)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是_______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一部分表现了他_______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 阅读与品味
(1)从《短行歌》中可看出,曹操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说说你的看法。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 (1)乐府 (2)乐府歌辞 统一中国
3. (1)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最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2)这一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归园田居(其一)》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 了解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二、难点
1. 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陶渊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本选取的是第一首,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重点研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归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使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政治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他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
明确:
1.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仅仅是用一个“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 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吗?)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小结:《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一、考点链接
归隐田园诗的赏析
★诗的三要素: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 归隐田园诗的形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田园生活图景。
◆ 归隐田园诗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
(1)表现手法:点面结合、动静描写、渲染
(2)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对比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4)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炼字(荫、罗)、叠词(暧暧、依依)
◆ 归隐田园诗的思想情感: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
★ 答题要点
1. 抓住蕴涵诗人情感的意象。
2. 指出描写了什么画面。
3. 指出怎样突出了情感。
4. 说明表达的情感。
(帮手:诗题、注释、知人论世、常用意象等)
二、精典例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概括)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可以补充:运用白描手法,选择典型细节,动静结合,渲染。)
解析:
1. 诗歌形象:桑叶新芽,幼蚕生,青草黄牛、夕晖黑鸦、山、路、酒旗、溪头荠菜花等田园生活图景。
2.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点面描写、动静描写、渲染、衬托
修辞手法:对比
抒情方式:寓情于景
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炼字(破、点)
3. 思想感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二、阅读与品味
3.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4. 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中的“旧林”“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旧林”“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拓展与创新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解释诗中加粗的字。
荫:________? 罗:________? 兴:________
带:________? 荷:________? 荒秽:________
6.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 “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 “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互换。
D. “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7. 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回归之后的愉快心情。
B. 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 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8. “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1.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潜 田园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3.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4. 不相同。陶渊明诗中的“旧林”“故渊”就是篇末的“自然”,即大自然的广阔天地,而陆机和王赞诗中所说的“旧林”“故林”是指故乡,他们在诗中是单纯地思乡怀旧,而陶渊明是借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境。陶渊明的“恋旧林”“思故渊”的背后,是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
5. 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6. C 解析:“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7. D 解析:两句诗意境不同。
8. 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