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1: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反对党八股
1.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 学习本文边破边立、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学习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3. 了解党八股的危害,在写作中避免这种现象。
[知人论世]
1942年,全党的政治思想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过去的一些错误思想的恶劣影响,还没有在全党范围内从思想上加以清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还有一定的危害。另外,我党吸收了大量新党员,他们需要接受思想上的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这篇演讲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都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
一、重点研读
1. 理清行文思路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第一部分:引论,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引出对党八股罪状的分析批判。]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前三条罪状侧重于党八股的思想内容方面,分别谈党八股内容空洞、动机不纯、目的不明。)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第四、五条罪状侧重于党八股的形式方面,分别谈党八股缺少文采,形式主义。)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六条罪状从革命责任感角度分析造成前五条罪状的原因。)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概括党八股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严重危害。)
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第二部分:本论,列举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分析其危害并指出纠正的方法。]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第三部分:结论,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2. 品味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结构严密、雅俗共赏的战斗檄文。
①严谨的结构特点。
本文以反对党八股立论,作为统领全篇的纲。依据论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题,指明文章的重点是“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其根源并指出克服的方法;第三部分,指出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全文纲举目张,主题鲜明,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②“分项列举,边破边立”“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论证方法及思路。
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法,一条一条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
③语言生动形象,表达新鲜活泼。
本文运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语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俗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使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使得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
二、深入探究
探究1:探究并学习运用课文中论述党八股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探究方法]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写作态度问题,分四层论述。第一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二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第三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内容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第四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小结上文。
[拓展训练]
请以“和”为话题写一篇总分结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议论文。不少于400字。
[写作示例]
“和”是什么?是和气,是和平,还是和谐?其实“和”是促进个人发展、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动力。
对于个人来说,“和”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而使两人不和;李斯担心韩非受重用而迫害韩非,也是一种不和;沈括放弃与苏轼的友谊,在乌台诗案上对苏轼加以出卖,更是一种不和。原本是同一师门下的,却互相攻击;原本可以一起辅助秦国强大却纠结于个人利益;原本可以相持的友谊,却突然被破坏。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一种“和”的态度,导致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结果。
对于国家而言,“和”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正是因为这样,蔺相如才不愿与廉颇相争,从而使赵国稳定,强秦不敢加兵于赵。正是因为唐朝与各国保持友好的‘‘和”的关系,才使唐朝成为当时的强国,而且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相比之下正是由于宋朝内部投降派与想要恢复中原的人不和,而使被金人占领的地方无法收复,并且逐渐地被蒙古人消灭。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和”是一种思想包容,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与新的世界观正不断地被提出,这时“和”是尤其重要的。有了“和”,各种思想与技术才能被融合与采纳,才能使人类社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探究2:请以党八股第四条罪状为例说明本文用词精当、概念确切的特点。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探究方法]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称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是说它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是说它有生命力;“表现实际生活的”,是说它有战斗力。反之,不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就要犯党八股的毛病,语言就像瘪三。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这里强调学习的是“所需要的”,反之就不行。具体地说是“好东西”“适用的东西”和“进步道理”“新鲜用语”,不能“硬搬”或“滥用”,也就是做到洋为中用。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里规定内容是“有生命”的东西,亦即“有生气”的东西,学习方法是“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古语中死的东西坚决不用。也就是说要批判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由上面分析可知,概念确切,用词精当,很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3:本文在说理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试加以分析。
[探究方法]
本文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且用得生动恰切。从所用的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看,有歇后语,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地方方言,如“瘪三”;有群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洗脸”“中药铺”;还有成语,如“无的放矢”;等等。从比喻的方式看,有用一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被比方的事物)的,如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长而空的文章;有用两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北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还有用三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交朋友要彼此知心来比喻写文章要看对象。这些比喻都用得非常贴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拓展训练1]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写作示例]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拓展训练2]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写作示例]
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奏响时代变革的黄钟大吕。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不是铺金布银,而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拓展训练3]
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写作示例]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乘风破浪,跨越一片汪洋。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炉火正旺,半个小时不到,锅内已经沸腾了,李艳着急地喊道:“赶快来个釜底抽薪,否则水要沸出来了!”( )
②假如一个人德行有问题,小则影响单位,大则祸国殃民。( )
③现实中,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人讨论同个问题,因为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对牛弹琴,让争议沦为口水仗。( )
④我们要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众口难调,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⑤日本乒乓球公开赛结束了全部项目的争夺。在这场堪称东京奥运会预演的对决中,我国兵乓健儿发挥出色,勇夺五项桂冠得胜回朝。( )
⑥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都向往这么一个安静闲适的纯净地方。( )
2.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中华戏曲种类多,京剧老调是 (精粹/精炼),舞刀弄枪真功夫,舞台演绎世间事,字正腔圆唱百态。
②媒体报道许多地方一窝蜂地搞所谓的特色小镇,折射出的则是一种 (轻重倒置/本末倒置),没有独具特色的“核”,只有投资炒作的“壳”。
③《红楼梦》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经济关系是那样的错综复杂,真是(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洋洋大观。
④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考察和(周密/缜密)的安排,终于发掘了二号兵马俑坑。
3.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纸糊的琵琶——谈不得
B. 船到码头车到站——必有路
C.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D. 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
二、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一、
1. ①× 望文生义。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常取其比喻义,不再用其本义。②√
③×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用在此处不合适。
④× 句中形容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应用“莫衷一是”。
⑤× 褒贬失当。“得胜回朝”多含讽刺意味,用在此处不当。
⑥√
2. ①精粹 此处意在表明京剧乃中华文化的精华,故用“精粹”。
②本末倒置 语境中是把主要的和次要的弄颠倒了,故用“本末倒置”。
③包罗万象 语境中形容“社会现象”“经济关系”等抽象事物,故选用“包罗万象”。
④周密 此处形容 “安排工作”,故用“周密”。
3. B (船到码头车到站——停滞不前。)
二、
4. 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建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故B错。
5. C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如果某选项表述只涉及文本部分内容,就先迅速读完文本的有关部分;如果某选项表述关系全部文本,就要提高观察角度进行整体分析。A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B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D 项表述是针对全文的,表述正确。C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6. A
【解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与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查其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自然段,原文中“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的稳定功能”,对应该项表述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正确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正确,不当选。D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有A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
拿来主义
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4.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一、重点研读
1. 论证结构
2. 主旨态度
文中借哪几种形象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形象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占有",然后“挑选”。“占有”“挑选”的方法有:
喻体
本体
正确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加以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3. 论证方法
(1)运用比喻说理,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作者选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体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余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②比喻贴切,形象易懂。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种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和“创新”来说明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方法:这些都十分贴切,拉丝入扣。
[拓展训练]
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在的议论文,要用上比喻论证的方法。
[写作示例]
“自由”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的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它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人类也是如此。社会愈向前发展,生产水平愈高。技术愈进步,人们的自由就愈大愈多。但同时,管理也愈科学,纪律法规也愈多愈严。没有路的时候,人们可以到处走,但走起来却很费劲。修路架桥,驶车乘马,走起来自由多了,但跟着就出现了维护交通安全的法则。“红灯停,绿灯行”,“车马行人一律靠右边行走”,否则就予以处罚。有了航海的船舶,人们在海上就自由多了。但航海必须沿着一定的航线行驶,否则就要触礁沉船,葬身海底。同样,火车只有分寸不离地沿着铁轨运行,才有呼啸奔驰的自由。
由此可见,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唯有增强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习惯,尊重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拥有最大的自由。
点评:善用比喻论证,论证了中心:“自由”——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2)先破后立、强烈的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做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先破后立,是写时评文的常用方式。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章更容易出彩。
“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拓展训练]
请以“珍惜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示例]
青春不应被挥霍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铃响了,几个人迟到了,在门口喊“报告”;老师转身板书时,又几个在桌上睡着了;老师在讲台前讲课,同桌的两个在窃窃私语;自修课堂上,有的戴着耳机听歌,有的玩着手游……下课了,便冲出教室,凑一块儿闲聊,嬉戏打闹。还有更甚者,屡屡逃课,或在网吧、游戏厅逍遥,或在超市穿梭……
总认为自己还很年轻,青春刚刚开始。三年高中,才读高一,离高三还远,急什么?时间像海边的细沙,一抓一大把。他们哪是在读书,而是在挥霍自己的青春。青春不应被挥霍,要趁年轻早作为!
十五六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不该被挥霍掉。请你深思,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青春年华才算正确这个问题吧!
或许你不懂青春的真正含义,认为青春不过是一群人笑着闹着,一个人哭着痛着,渐渐蜕变成长,这样理解未免太肤浅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不要浪费时光,不该挥霍青春。
青春如一个大大的容器,装满了不安和躁动,无知与疯狂。青春又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有时会变得野性十足,难以驯服。但正因为此,青春时代更要注重充实,追求丰富。正因其野性十足,年青时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充满人生奋斗的传奇。
当你浪费时光时,时光不会苦苦等你。当你懂得珍惜时,青春已经老去。你的故事还没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成了过去。别人因珍惜青春丰富而充实,你却因挥霍青春一事无成。
古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拾起你那点可怜的自尊吧,追回你浪费掉的时间吧,收回你曾经叛逆的那颗心吧!不要让人觉得你天生叛逆,不要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不要让人感到你难以接近,努力改变自己,尽力弥补那些被挥霍掉的青春时光。
一点一点地捡起过去浪费的东西,包括那些远离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与他们手拉手,一起为青春加油,让梦想早日成真!
青春不该被挥霍,在时光的渡口,我们只是一介匆匆过客。在短短的人生旅程中,要学会珍爱青春,不该挥霍青春。
点评:这篇作文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开篇列举了学生中不认真读书的种种不良现象,掘出其浪费时间,挥霍青春的实质,如此完成“破”的环节之后,顺势确立“青春不应被挥霍,要趁年轻早作为”的观点。接下来,文章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辅以恰当的喻证和引证,依照“为什么”的思路,对所持的观点展开论证,篇末再次回应标题,重申论点,完成对观点的论证。
二、深入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任取其中一两则,结合你对《拿来主义》一文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腾讯网上的一篇“去日本买个马桶盖,中国人图啥?”的报道指出,新富的中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奢侈品消费,从日用家电到衣物、食品,一概成为抢购的对象。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经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马桶盖”却是今年的“新宠”。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
材料二:
我们中国购买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对其进行改装,成为了我们的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材料三:
有一个段子说,苹果公司不可能在中国进行iphohe以旧换新活动,因为他们会收到比卖出的更多的iphohe。这个笑话不无调侃:我国的数码市场已是“山寨”的天下。前不久,优酷、陌陌两大公司窃取一群十九岁年轻人的创意拍摄广告片一事,再次引爆大众评议,一时间,抨击“拿来”的舆论沸沸扬扬。
【优秀例文】
小议“拿来”时代
有一个段子说,苹果公司不可能在中国进行iphohe以旧换新活动,因为他们会收到比卖出的更多的iphohe。这个笑话不无调侃:我国的数码市场已是“山寨”的天下。
前不久,优酷、陌陌两大公司窃取一群十九岁年轻人的创意拍摄广告片一事,再次引爆大众评议,一时间,抨击“拿来”的舆论沸沸扬扬。
鲁迅上个世纪就高呼“拿来”,现今“拿来”何错之有?其实“拿来”本无错,关键还在如何“拿来”。
“拿来”,本是历史的规律。当今中国的“拿来”时代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如今被我们所拿的有创造力的国家,在几百年前正是依靠“拿来”这种看似为人所“不齿”的手段得到了提升甚至超越。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在中国傲居世界第一强国的大唐时期,其还只是一个依靠渔业为生的小国。但这样一个小岛国,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已意识到“拿来”的重要性,派出大批使官前来中国。渐渐的,大唐优秀的文化、科技、制度都出现在了日本岛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存亡危急之时,它再次选择向西方学习一系列的制度,走上了弃旧图新的维新之路,一举实现了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拿来”何尝不是一种眼光,一种胸襟?清醒地认知自身的不足,虔诚地学习,是进步的捷径。
再看看西欧的文明史,处处闪耀着“拿来”的光芒。他们“拿走”造纸术、印刷术,欧洲文化得以蓬勃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轰轰烈烈,赢得了思想大解放和社会大进步;他们“拿走”火药,并不制成烟花,而是研制成先进的武器,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们“拿走”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打开了黄金之路,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拿来”之后的再创造,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何尝不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在模仿中领悟,在学习中超越,才抢得了发展强盛的先机。
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说:手有多长,前路便有多长。开放视野,扩大胸襟,潜心学习,加以创造——这才是“拿来”的精髓。耳畔又回响起思想家鲁迅先生铿锵的话语:“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为快速发展经济,迅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拿来”之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经的道路。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摈弃“拿来”,而是审慎地思考:如何“拿来”?切莫将“拿来”之路走歪了。
看到人家吃包子,我们捏一个类似的面团,浑然不知别人馅儿里的真材实料,这是可笑的“拿来”,谓之为“模仿”。
为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而粗制滥造,大搞“山寨”,是为人所不齿的“拿来”,谓之为“偷盗”。
缺乏尊重、偷偷摸摸地“窃取”是令人愤慨的“拿来”,谓之为“剽窃”。
在“拿来”的道路上,我们须要有自知、守信义、求真知、怀远志。以智慧地“拿来”铺设创造的前路,用智慧的创造为民族的复兴插上翅膀!
如今,互联网时代,一个更加开放便捷的“拿来”时代向我们敞开了怀抱,愿我们不辜负——这最好的时代!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赡养父母,还要将父母赶出家门,这种沐猴而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②尽管许多大书店都在销售那位外国作家的作品集,但我还是几经周折才买到这两套我钟爱的书,然后欣喜地把它们放在书柜里敝帚自珍。
③他告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跟风、赶潮流,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④作为政客,他冠冕堂皇地为其盟友站台,但是实际上并不会付诸行动。
⑤面对信息泄露、徇私舞弊、数据造假等隐患,只有让行业监管水平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同步上升,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堤坝。
⑥信仰如磐,志坚如钢,多少志士刑场就义视死如归,多少志士身陷囹圄不改其志,多少志士赴汤蹈火鞠躬尽瘁。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④⑤⑥
2. 从下面近义词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大丈夫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听闻不平事能拍案而起,饥寒交迫时不食(残羹冷炙/嗟来之食)。
②鲁迅先生时常为民请命,对那些(故弄玄虚/弄虚作假)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无情的抨击。
③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在工作中(故弄玄虚/弄虚作假)。
3. 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蘑菇圈》(中篇小说)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者阿来系我国著名作家,尤以小说创作见长。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与写作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访谈节目《大家作品欣赏》,届时由吴明老师为大家解读这部小说,敬请关注!
4.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耿耿河汉,最璀璨的那颗星是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照耀着黑暗中奋斗的志士仁人。
二、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鲁迅诗稿》序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 ,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
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选自《鲁迅与郭沫若》一九六O年五月八日。据一九六一年版《鲁迅诗稿》)
5. 从下列鲁迅的诗中,选出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出处和与其诗歌格律相同的一项( )
A. 《自题小像》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B.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悼杨铨》
C. 《自嘲》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D. 《〈而已集〉题辞》 《辛亥残秋偶作》
6. 选出“听任心腕之交应”和“面聆謦欬”释义最恰当的一项( )
A. 心手相应 面对面的交谈
B. 心慕手追 当面聆听鲁迅的教诲
C. 得心应手 当面聆听鲁迅的言笑
D. 运用自如 促膝谈心
7. 文中引用荀子《劝学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
A. 鲁迅先生“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B. 人们学了鲁迅先生的诗可以“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C. 鲁迅先生偶有作诗,“每臻绝唱”。
D. 人们应“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
8. 对这篇序文的中心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写诗作书获得的成就,号召人们要“更好其诗,好其书”,才能“犀角烛怪”“肝胆照人”。
B. 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诗和书法的成就和伟大人格,号召人们应像鲁迅那样写诗作书。
C. 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写诗作书获得的成就,可以使人“默化潜移,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D. 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诗和书法的成就及伟大人格,号召人们要更好其诗,好其书,可以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樊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冰冷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儿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人,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 、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 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 “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 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地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10.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 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11. 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1. D 解析:①句中是说某类人卑劣,应用“衣冠禽兽”。②句中用来形容钟爱的作品集,属于谦敬错位。③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与前面“剩下的”语义重复。④使用正确。⑤使用正确。⑥使用正确。
2. ①嗟来之食②故弄玄虚③弄虚作假
3. ①“《蘑菇圈》(中篇小说)”改为“中篇小说《蘑菇圈》”。②“系”改为“是”。③“尤以……见长”改为“尤其擅长”。④“大家作品”改为“名家作品”。⑤“届时”改为“到时”。
4. 巍巍群山,最高峻的那座峰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震撼着艰难中跋涉的改革英雄。
滔滔长河,最汹涌的那道浪是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信念激励着血泊中前行的热血青年。
5. C 解析:诗句选自《自嘲》,《自嘲》和《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均是七言律诗。
6. C 解析:“謦欬”,qǐng kài,咳嗽,引申为言笑,外延较大,不仅仅指教诲。
7. D 解析:荀子的话意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崇尚良师更快速的了。
8. D 解析: 从三个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9. C 解析:C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因而感到失望。
10. ①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②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
11. 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以此烘托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