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就是袁隆平。今天,我们将赏读作家沈英甲的这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认识这位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人物通讯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表现人物的崇高思想。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在梳理概括袁隆平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探究并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思想品质。
重点之二是研读这篇通讯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行动、语言,矛盾冲突、细节描写)。而其中作者选择细节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
人物通讯作为实用类文体的一种,是阅读考试中必须掌握的考点,今天我们将从其文体特点入手,学习怎么阅读鉴赏人物通讯。
课文人物事迹品质概括: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人物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人物品质: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人物品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驳斥有关杂交稻的不实文章。
人物品质:实事求是,勇担责任
⑤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人物品质: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一、重点研读:多角度刻画人物
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行动,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在千变万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
例如文中第三部分,面对“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贬斥杂交稻的文章的做法,袁隆平选择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冲动愤慨,而是“用平和的语气”理性解说,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给造谣者当头一棒。这一系列行动,生动地刻画了袁隆平心系农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形象。
2.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人物通讯中,单凭作者叙述,是难以把人物写活的。因此语言是表现人物心理,揭示其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个性鲜明的语言可以与内心活动、外在活动有机地统一,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例如,文中写到: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语言是那么质朴,没有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意为之的上纲上线,让我们看到了耀眼光环背后一个普通的人。连梦中都不忘关心水稻长势和收成,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对科研的专注与精诚,因此,借助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人物的形象,就可以实现“豪华落尽见真谛,从平凡中见深刻,从沉静中见热烈”的艺术效果。
3. 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般说来,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运动规定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最容易在矛盾冲突中显露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本文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叙述了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他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在独立研究一段时间以后,袁隆平又了解到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科学家失败的事实,在重重压力下和前途渺茫中,他选择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最终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证明了自己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于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了勇于突破传统桎梏,敢于质疑创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4.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可其中的一两个生动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内容都忘了,其中的一两个情节却永远记住了……那些被记住的画面或情节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顾名思义,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细节描写被称为人物通讯的生命和灵魂,在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细枝末节。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才会把人物通讯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首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每个典型人物都是不同的,人物个性特点越鲜明,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因此人物通讯中选取的细节必须是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外貌、职业、性格等。例如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对周恩来有一段外貌描写:
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一个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形象就立在大家眼前,这个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真实,个性突出。
其次,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通讯中任何细节的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所以细节描写不能偏离主题。
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一段文字:
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为了体现焦书记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分主题,作者选取了他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底无私、一心为公的党的好干部形象。
第三,选择具有感染力的细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文章感染力和亲和力,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通讯中,写李月华深夜为大娘的外孙看病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门前……
这两行脚印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系病患,极度负责、极度热忱”的乡村医生形象,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让人动容。
回归文本: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
例如: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文中“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袁隆平对试验田深深的感情和满满的期待,这里不仅关乎他科研的成败,更关乎百姓的温饱;“跨过水渠”“迈步走进”“蹲下身子”“翻看”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袁隆平看到田地时的激情和力量,以及对田地劳作的熟稔。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者,而是一位即将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于是一个对科研极其热忱、对名利极其淡薄,俯首耕耘时刻不辍的科学家形象就树立在了我们面前,个性十分突出。
再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敏锐的目光”写出了袁隆平作为一个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判断力,“屏气静神”写出他工作中的认真和严谨,理性沉稳,压制内心激动,小心确认;“欣喜地抚摸”“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则写出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内心的激动和不可抑制的喜悦,这不同于个人的小幸运,而是关乎实现他“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再挨饿”的大梦想,小小细节折射出了袁隆平对农业的赤子之心。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才是中国真正的骄傲。他的眼睛里,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心无杂念,抛去功利,倾注着毕生精力,对热爱的事业全情投入。
美国名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这篇通讯正是凭借出色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袁隆平的形象刻骨铭心,而他的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深入探究: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自主探究:
文中写道“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就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如何理解袁隆平的这种做法?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因迷信权威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事实上,很多的发现、发现都是在“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西红柿,开始人们都认为它是有毒的,然而现在它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食物。再如,哥白尼在意大利时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哥白尼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布鲁诺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及世界》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捣得粉碎。所以袁隆平这种“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这位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他就是中国的脊梁。
1. 考点链接: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及解题技巧
(1)通讯概念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
(2)通讯特点
①真实性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具有新闻的共同特点,即真实性,这是通讯的生命。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具有新闻意义的近期出现的真人真事。在这一点上通讯和消息是相同的。凡是进入通讯的内容,不允许任何虚构和“合理想象”。
②时效性 通讯在时间要求上不如消息那样快捷,但也应当是新近发生的事,而不是“旧闻”,具有新鲜意义的事实才有阅读的价值。
③评论性 通讯的作者,可以对他(她)所报道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直接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或见解加强对读者的影响。
④文学性 通讯虽然不是文学作品,却可以也应该运用多种形象化的表述手法,增强形象描述的逼真感和生动感。
(3)常用手法
真实性:直接叙述事实材料;列举数据;叙述人称(特别是第一人称);引用话语
时效性:选材角度
评论性:作品主题
文学性: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
(4)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一是善于通过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并且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二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不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
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刻画描写人物。
(5)人物通讯常见考查角度
①对人物通讯标题的特色及作用的考查
比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出题者可能会问:请你谈谈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或者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
那么我们在鉴赏和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这个标题对文章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其作为新闻标题的特点。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这个标题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实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清晰明确,重点突出。
②对塑造人物所选取的典型材料的分析
比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为什么会选择他199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驳斥其他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的事件?
那么我们在鉴赏或者回答时,就要明确新闻通讯刻画人物形象时,必须围绕主题选择真实、典型的示例。而这个示例是为了证明袁隆平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所以,这里,借助袁隆平发文章,借助数据驳斥谬论的事件,表现了袁隆平的这一精神品质。
③对人物通讯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分析
对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方法的分析
比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对袁隆平性格和形象特点的分析和作者所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④对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意义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的理解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袁隆平便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的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⑤对具体文段内容、句子含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⑥对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与宣传效果的探究
2.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擦鞋者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选自《人民日报》)
1. 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3. 《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解题技巧】
1. 从分析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入手
这是解答人物通讯类阅读的基本知识储备。前面讲过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真实性是通讯的第一生命,要体现真实性,一是要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是要通过真实的数据加以说明。如第1题数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因此由此入手即是答题的要点。
2. 抓典型材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章都会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作为考查的重点,人物通讯也不例外,而刻画人物形象一般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如本文主人公郭兆松的创新精神主要就是通过研制鞋蜡这一事件来体现的。
3. 对人物通讯的某种特色(如表现手法)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叙事方式上看,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符合时间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变化规律;倒叙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插叙可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为塑造人物提供背景环境。从叙事人称上看,第一人称可以使通讯内容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如上第2题;第三人称叙事客观,更易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具体刻画人物方法看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
4. 着重发掘人物通讯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一点要着重突出新闻的社会宣传价值,其切入点是分析作者报道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或歌颂或抨击)及这一人物与时代热点问题的关联。如以上第3题,作者报道郭兆松这一人物就是要宣传他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自立自强精神;同时,郭兆松作为弱势群体,对其创业成功的宣传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参考答案】
1.(1)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举两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2)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2. (1)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2)第三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3)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3.(1)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2)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3)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1. 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 “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 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 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 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 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 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 “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云端深处有“菩萨”
在海拔5 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上,除了两座代表现代文明的公共厕所外,再没有什么永久性建筑了。人们只能在一间间帐篷里找到茶馆、旅店、邮政所,甚至是一家藏在黄色帆布帐篷里的医院。
这绝对是世界上最高的医院。2002年,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医生卢安娜·弗瑞尔在此创办了喜马拉雅搜救协会附属诊所。此前,海拔4 450米一个小村落里的坡努奇诊所是最高的,那里需要徒步5天才能到达。事实证明,走得太远太快的游客往往会在这个海拔高度出现高原病症状。
珠峰急救室转移了相当一部分坡努奇诊所的病人。9年来,弗瑞尔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救治过3 000多名病人,其中包括30多名重病号。有人称他们是真正的“活菩萨”。
大部分病人是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他们是喜马拉雅山的原住民。据称,这群长年生活在海拔4 700米左右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远高于常人。据说,曾经有背着氧气筒的登山队员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却看到一个夏尔巴男孩从山上急匆匆地跑下来。这个光着脚的男孩气急败坏地告诉登山队员,“我家的牛今天早上跑没了,上了山顶也没找着”。
有西方记者甚至夸张地声称,“他们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
在珠峰探险队中,他们的角色可能是向导、助手或搬运工。在队员登顶前,这群登山界的奇才必须先被雇来“修路”: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他们随身携带路绳爬到高处,将绳端用冰锥固定进千年岩冰,架设全长达7 000米至8 000米的安全绳,起到导路、辅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队员安全的作用。
不过,即便是夏尔巴人也不能总是幸免于严酷的高山环境。一些牧民在海拔6 000多米的高山上放牧牦牛,结果出现了带有剧烈头痛和呕吐感的急性高山症。居民们散居于高山各处,距离诊所太远。弗瑞尔就通过无线电话进行指导。她曾经借此指导村医对一名孕妇实施椎管内麻醉,并帮助一个婴儿健康地诞生。
登山队员也是珠峰急救室的常客。4年前的5月,来自尼泊尔的尤莎参加了一个条件简陋、只拥有一些最基本登山设施的廉价探险队,结果,她在距峰顶仅有550米处突发严重高空病,陷入半昏迷状态,倒在一个陡峭的、不稳定的雪坡上,氧气也快被用光了,她的大半生命已经越过了死亡的边界线。
也就在那时,两名已经登顶的队员正在下山途中,在这个“死区”撞见了陌生的尤莎。
他们将尤莎裹在一个睡袋中,绑到一架雪橇上,沿着珠峰陡峭的南坡,花了整整8个小时,才将尤莎一步步抬下险峻的山壁。12个小时后,抵达位于大本营的小诊所。
尤莎获救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她这样幸运。就在她获救的1年前,英国登山者夏普也被困珠峰附近,数十人曾从他身边经过,登顶后返回,但没有人施以援手。最终,夏普因缺氧身亡。
弗瑞尔和她的同事们的重要工作,也包括处理那些遇难者的尸体,他们被封存在冰碛中,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后来者发现。
当然,这只是最最糟糕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弗瑞尔的病人们总是捂着“快要被咳断的肋骨”,或是敲打着疼得“像是被刀劈成两半”的脑袋前来就诊。在这座孤寂、冰冷的冰山里,弗瑞尔甚至也会帮忙看看焦虑、烦躁的登山客的心理疾病。
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急救室里,各种各样的麻烦都会找上门来。有时,病人正在接受救治,但发电机却出了故障,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高压氧舱的踏板断裂,正输着液的静脉输液管瞬间冻结,注射药物也成了冰块。
对这名53岁的女医生来说,这里最重要的器材可不是氧气袋或止血钳,而是可以粘住各种各样被冻裂了的医疗器材的防水胶带。几乎没有一天,弗瑞尔面对的是相同的状况,见机行事成为了她的准则,“毕竟,没有哪本教科书说过,当你身处海拔5 200米,遇到意外时,到底该怎么做”。
(摘自《中国青年报》)
3. “云端深处有‘菩萨’”这一标题蕴含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处?
4. 文章叙述了“夏普身亡”“尤莎获救”两则事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 联系全文,请简析这则通讯的新闻价值。
1. C 解析:没有“工作之谨慎”。
2. B 解析:没有“心理描写”。
3. ①“云端深处”指在海拔5 200米的珠穆朗玛峰上,极言该诊所位置之高寒,医疗条件之恶劣。②“菩萨”指53岁的高原女医生卢安娜·弗瑞尔以及互相救助的登山者。③这一标题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并引领全文。
4. “夏普身亡”是因为无人救助,“尤莎获救”是因为卢安娜·弗瑞尔在此创办了喜马拉雅搜救协会附属诊所,两者对比,既说明了救助的艰难,也说明“创办诊所”的意义,很好地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同时也表达了对卢安娜·弗瑞尔和她同事们的赞美。
5. ①对在海拔5 200米的珠峰上,在严酷的缺氧环境中,53岁女医生将诊所救死扶伤的医生天职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讴歌;②用登山运动员尤莎获救、夏普则因无人救援遇难的事例,表明这种环境中互相救助更见真情,提醒人们救人者也许是被救者;③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提醒人们反观现实,医者仁心仁德,世人不要冷漠。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掌握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通讯选取了张秉贵的7件事,详略得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待人处事的态度。
而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首先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身上的“一团火”精神,对于现在的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这个是我们今天重点探究的问题。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标准。通过这篇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评价新闻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学会深入阅读和评价新闻。
本文主要写了张秉贵的7件事
①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
②照顾赶火车却排在了队尾的顾客
③开解绷着脸的女顾客
④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
⑤照顾买的多的顾客而忽略了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
⑥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
⑦被国民党兵痞打骂
其中①②③⑥为详写, ④⑤⑦为略写,但无论详略,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待人处事的态度。
一、重点研读:劳动模范张秉贵人物形象分析
1.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
作用: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突出文章的主旨。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意义。
【文本分析】
示例一:
一天中午,商店里的人不多,一位女顾客气呼呼地来到糖果柜台前,张秉贵满面笑容地问她:
“同志,您想买点什么糖?”
“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
说完,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
张秉贵主动招呼顾客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商家笑容可掬开门迎客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面对顾客的冷言冷语,张秉贵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没有丝毫怠慢,没有反唇相讥,更没有勃然大怒,他在心理揣测顾客情绪不好的原因,并且决定用更大的热情提供服务。通过这段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非凡热心、耐心的售货师傅形象,他会为别人着想,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区开解,他真像一团火,不仅能带给顾客温暖,而且还能融化顾客心中的坚冰。(由此可见,作者的选材和标题都是照应主题的。)
示例二:
1970年9月,张秉贵老两口最心爱的唯一的女儿得了重病,日夜说着胡话。张秉贵心神不安,坐卧不宁。他把女儿送进了医院,在上班的路上,边走边想:我是人民的售货员,每天都要接待几百个顾客,自己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儿,决不能让顾客不顺心。于是,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心神不安、坐卧不宁”写出了劳动模范张秉贵也是血肉之躯、平凡之人,生活中有困境,情绪上也有着喜怒哀乐,但通过这段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张秉贵的可贵之处是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售货员”,将为人民服务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他才能不受个人遭遇和处境的影响,时刻以饱满的情绪为人民服务,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事业至上、克己奉公的售货师傅形象。
2.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例如《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口技》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在此叠用五个“百千”句、四个“百”字组成的两句对偶,以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盛赞口技者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尽管侧面描写常常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但也有些时候,表现人物性格不适宜用正面描写。
《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做好事非常自觉,不向外人表白,就是在第二次考试失常事出有因的情况下,她也不向人作任何解释,这就决定了表现她的性格宜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在叙述陈伊玲复试状况时,作者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她“声音发涩、毫无光泽”、“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眼睛显得黯然无神”等状况,而对于她平时怎样乐于助人,复试前如何因救灾而影响了嗓子,则巧妙地借她弟弟之口介绍出来。这样,陈伊玲的光辉形象,就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
此外,比较一下可以发现,侧面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这也是侧面描写的长处。
【文本分析】
示例一:
顾客们悄悄议论道:
“他就是劳动模范张秉贵!”
“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这里没有正面写张秉贵业务水平的高超,但是从顾客的议论中这个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劳动模范形象跃然纸上。“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则照应了文章标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体现出“一团火”精神不是政府给他贴的标签,而是他用几十年平凡坚守赢得的群众口碑,非常客观、真实。
示例二:
文章结尾部分集中地运用了侧面描写
主要写了3 件事:
1. 平时工作中顾客对他的体贴。
对于他的辛苦,顾客看在眼里,非但没有不满和催促,反而体贴他让他休息,通过这处侧面描写,我们可知,是他平时的付出温暖和感动了顾客,才换回了大家亲人般的关爱,由此更能凸显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精神。
2. 饭馆宵夜时大师傅给他让座。
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能够在人群中被认出,并得到礼遇,足以见得是他的服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他在平凡岗位上全心全意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3. 新疆中学生、辽宁煤矿掘进队女队长等来信的赞扬,青年农民为其创作诗歌。
从学生到工人再到农民,我们可以看到张秉贵的精神影响和感召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大家来信中对他真诚的赞美是他“一团火”精神的最好体现,为前面对他的正面描写做了有益补充,同时一位“业务精湛、服务热情、耐心细致、敬业爱岗,受人尊敬”的劳动模范形象就鲜活而立体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深入探究:“一团火”精神价值及当今时代的意义
我们要如何理解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参考: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把“一团火”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这是弘扬“一团火”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③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对于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结: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几个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一抓准”“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的服务周到的售货员形象。张秉贵几十年如一日的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正如一团火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众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是这篇通讯的主旨所在。
1. 考点链接:评价新闻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
(1)考情分析
新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对于新闻类作品的阅读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新闻的社会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2)技巧点拨
①探究新闻社会价值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新闻作品强调客观性理念,主张“用事实说话”。新闻采取客观报道事实的方式,但选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其观点是隐性的、含蓄的。答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作者“要说的话”及其所报道的倾向性。
原则二:注意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多样性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此外还有教育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等。在分析新闻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时,要考虑其多样性。
②探究新闻社会价值的三个技巧:
技巧一:找准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技巧二:对观点和倾向解读要有个性。
技巧三:评价要尊重文本,尊重事实。
2.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题目: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我们分析报道的社会价值,就要着眼于全文。这篇报道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众人的帮助下得救的故事,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众人克服种种困难,运来青霉素,救治小女孩,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社会大爱,当然也蕴含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在战争年代,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鲜血、死亡,这篇报道,让人们对人性、爱萌发了非同一般的渴盼,让人们透过鲜血、硝烟、死亡,看到了人性温情、伟大的一面,增强了当时的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参考答案: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19年9月26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标志着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桥——平塘特大桥成功合龙。
平塘特大桥是贵州省余庆至安龙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段,位于平罗高速公路32公里—35公里段、平塘县牙舟镇与通州镇之间,横跨漕渡河峡谷。大桥全长2135米,桥面宽度为30.2米,为三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其中16号墩为中塔,塔高332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桥塔。被业界认为是“最高、最美”的空间索塔。
2. 根据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5个字。
央视网消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说,我国将于6月前后实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技术为基础,专门用来执行载人空间站的发射任务,于近期转入试样阶段。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是空间站工程,今年是第三步任务的关键之年,为空间站任务改进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近期转入试样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将完成设备齐套及舱体总装,相关大型地面联合试验逐步展开。
据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承担我国空间站舱段发射任务。火箭全箭总长53.7米,芯级直径5米,助推器直径3.35米,起飞重量837.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
二、阅读能力提升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珍贵的50分钟
8月17日上午10点30分,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当大夫欣慰地告诉小寒松的妈妈,孩子已基本脱离危险时,这位在医院守候了四昼夜的母亲,紧紧拉着本报记者孙京涛的手,感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看到小寒松吃力地睁开青肿的双眼,轻轻叫了一声“伯伯”,专程看望他的韩文华等三位泰山挑夫也不禁流下了热泪……
8月13日上午,天高云淡,泰山景色宜人。
来自金乡县羊山镇的10岁小学生寒松今天格外高兴,他终于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爬上了泰山。
早晨上山时,他兴高采烈,又蹦又跳。到上午8点15分左右,他已经将爸爸妈妈远远地落在后面,来到了十八盘中段。
就在他继续欢呼雀跃向前奔跑时,突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陡峭的台阶上,飞速向下滚落……
在不远的地方,泰山挑夫张同海,正挑着一担60多千克重的石子上山。当他看到随着游客的惊叫有人滚下来时,立即跨步挡在十八盘台阶的正中,小寒松猛地撞到了张同海的腿上,终于停了下来。此时,他已滚落下30多米。
当张同海吃力地放下扁担时,正在附近休息的挑夫吴光栋和韩文华也跑了上来。吴光栋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用卫生纸擦拭着孩子口鼻中不断流出的鲜血,一边大声喊叫:“谁的孩子,谁的孩子——”
小寒松的父母赶来时,看着昏迷过去的孩子,惊慌失措。他们想带着孩子向山下跑,有经验的韩文华大声喊道:“快上南天门,坐索道下山!”说罢,他和吴光栋抱起孩子快步奔向南天门。
当两位挑夫抱起血流满面的小寒松在极陡的十八盘上奔跑时,小寒松的父亲问:“你们要多少钱?”吴光栋生气地说:“不要钱!要救命!”
15分钟后,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南天门时,恰被在此采访的大众日报社摄影记者孙京涛看到。孙京涛凭着职业敏感意识到这是在救人,便飞快地按了几下照相机快门,随后向索道方向疾奔而去,边跑边向拥挤的人群喊:
“快闪开,有个孩子受伤了!”
当孙京涛首先跑到南天门索道站后,急切地向索道管理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马上停止了检票,把手一挥说:“赶紧上,你们先下山!”索道车快速滑向山下。
8点40分左右,泰安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曲建春正在中天门附近采访,他看到有人抱着一个血迹斑斑的孩子跑下山来,连忙抓起相机冲了上去。
此时,抱着孩子奔跑的记者孙京涛已力不可支,当他看到早已熟识的曲建春时,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快去找车!”
此时,小寒松浑身绵软,面目青肿,对母亲的急切呼唤毫无反应。
看到这危急的情形,对泰山情况非常熟悉的曲建春飞速跑向中天门停车场。正在值班的同志听他讲明情况,马上开了一张免票证,说:“快上车!”
正在停车场等客的泰山管理局旅游车队司机梁水来,忽见有人抱着个受伤的孩子疾奔而来,他顾不上顾客尚未到齐,立即发动汽车向山下驶去……
此时,护送小寒松的只剩下两位记者和小寒松的妈妈。孙京涛催促司机:“师傅,请您再快点!”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飞快地行驶,人们的心绷得很紧很紧。情急之中,记者曲建春不时将头探出窗外,大声喊道:“有急救伤员,快让开!”路旁的行人和交警马上让开了道路……
9点5分,汽车开进了泰安市中心医院,他们将孩子送进急救中心。
泰安市中心医院是一家以服务优良、管理科学而闻名省内外的省级文明示范单位。他们在一年前就为抢救危急病人专门设立了“绿色通道”。
当生命垂危的小寒松被抱进急救室后,值班护士长王桂明看到孩子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呼吸异常。她迅速和其他护士赶紧给孩子输液,吸氧,做CT检查……与此同时,各科值班大夫也接到了紧急电话。
不到两分钟,小儿科的值班大夫来了。
外科的值班大夫来了。
神经外科主任辛昌明来了。
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袁训书院长亲自组织抢救。
随着紧急救护措施的迅速到位,小寒松渐渐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辛昌明大夫感慨地说:“孩子双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如再晚来一会儿,就没救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面对着一个个见义勇为、朴实真诚的普通人,感受着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一再发出由衷的感叹:
假如危难时刻挑夫张同海不挺身相救,假如吴、韩两位挑夫不竭力相助,假如两位记者只把自己当作一个“采访者”,假如司机拒绝乘载,假如医院里没有“绿色通道”……
如果任何一个假如成立,时间都将被可怕地拖延到50分钟以上。50分钟之外的任何拖延都可能使这座用爱心与真情搭成的生命之桥断裂……
所有的假如都没有出现。危难时刻所有的心都跳着同样的节奏。
(选择《大众日报》)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涉及到人物语言不多,但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3)这篇特写特别突出了时间这一新闻要素,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章最后记者的感叹,探究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
1. 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桥 平塘特大桥成功合龙
2.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6月前后首飞,将执行载人空间站发射任务。
3. (1)采用倒叙的写法,交待了事件的结果,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了感人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人物语言大都使用短句,话语短促、果敢、坚决;符合当时救人的急迫氛围,突出了人物一心救人的急切心情,有利于突出人物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无私的内心世界。
(3)文章主体部分行文以时间为序,诠释了“50分钟”对小寒松生命的珍贵,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突出了救人的急迫。
(4)①危难时刻大家都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集结起社会各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社会才能更加美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②记者的感叹是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大力褒扬,具有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③对那些逃避责任、道德沦丧、冷漠无情等社会现象提出了委婉的批判,具有深远的警醒意义。
解析:探究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时,要明白通过泰山救人事件弘扬了什么精神,又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分析社会价值一定要从我们的社会现实出发,并结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