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1: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
一、重点
1. 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3. 学会比较鉴赏。
二、难点
1. 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2.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整体感知
关于作者:
一个年龄:21岁——掌书记
二个人物:和尚义端
内奸张安国
三次罢官:三起三已
关于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韩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终 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镇江东北______时,______,写出了这首词。?
2. 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 )
A.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道”,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说,b.路,c.学说,d.主张。试对下列句中的“道”选出正确的解释
A. 人道寄奴曾住。(? )??? B.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
C. 俱会大道口。(??? ) ?? D. 执手分道去。(??? )
(3)“望”,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 远望,b.希望,c.盼望,d.回望。
试对下列句中的“望”选出正确的解释。
A. 望中犹记。(??? )??? B. 不久望君来。(??? )
C. 怅然遥相望。(??? )?? D. 君还何所望。(???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的耻辱。
B.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 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 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分析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试分析这里运用刘裕典故的表现力。
1. 《稼轩词编年笺注》? 南宋? 辛弃疾? 力主抗金? 壮志难伸?
支持韩侘胄北伐? 反对草率冒进? 北固亭? 抚今追昔
2. (1)ACD? (2)A.a? B.d? C.b? D.b (3)A.d? B.c? C.a? D.b?
(4)D (5)D
3. (1)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2)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率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
重点研读
解读诗词中的典故——赏析怀古词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有几个典故?
2. 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 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 用一句话简述这些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 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何理解?
4. 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立场?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 刘裕有何表现?
2. 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帝的不同表现。
3. 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 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 他北伐的结果如何?
3. 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种态度?
4.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3. 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廉颇的处境如何?
2. 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
4.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解读诗词中的对比——把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1. 以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询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 赏析口诀(归纳)
赏析对比方法易,着眼全文莫忘记。
爱憎情感显主旨,烘托气氛兼讽刺。
抓住细节深分析,突出形象有见地。
3. 赏析诗词《雨晴》,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答题时间:30分钟)
1.(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2.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1.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 (1)D(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例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明月皎洁,那小小的船儿似乎装满了这迷人的月光;秋江澄澈平平地铺展开来。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无法言说的轻松与喜悦。又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词人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波神钟情于我,故意涌起波浪阻止船的行驶,好让我欣赏斜阳下的秋江景色。
《声声慢》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词。
2. 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含的情感。
二、难点
1. 赏析开篇的14个叠词的妙用。
2. 深刻领会作者因为国破家亡而愁闷的情绪。
3. 探究交流:“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寓意。
一、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因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内容上,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简介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
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
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
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
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
悲苦离世人不知
2. 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二、重点研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明确:动作——环境——心境。悲苦愁绝。
(二)赏意象,品愁情
词中都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渲染愁情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三)为何生愁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研读叠词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地用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简析《声声慢》一词中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出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体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别有一番愁情。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解】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点拨】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一剪梅》,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3)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4)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问: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请赏析。
二、阅读《浪淘沙·疏雨洗天清》,回答问题。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 “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 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 “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 “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3.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雨”意象的异同点。
一、一剪梅: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二、1. 词牌名
2. C 解析:此句用典,运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说明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
3. 相同:两首词的梧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梧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