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涉江采芙蓉》
《虞美人》
一、重点
1. 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世、诵其诗。
2.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二、难点
1. 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学习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
一、整体感知
1. 词牌来历
(由《鸿门宴》引出项羽垓下之围,进而引出《虞美人》词牌来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对虞姬的前途充满了忧虑。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2.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撮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重点研读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宏观把握思路——选择“抓关键词”技巧
本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课文有三处问答,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思考李煜这三问三答意在何为?
问
答
思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二)交流赏析内化——选择“问题探究”技巧
问
思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它们的确很美。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的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致。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他对人生已绝望,所以当他见到春花秋月反而觉得厌烦,希望早点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李煜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三)公认名句佐证——领悟“诗歌表现”技巧
名句
技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上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一、考点链接
意象赏析之——月
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说一说,“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名句皆可,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注意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二、典例精讲
在赏析意象的基础上,练习古典诗词的仿写。
例: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释:
(1)寒砧(zhēn):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砧,捣衣石。
(2)栊:窗户。
**问:这首小令表面多是景物环境的烘托渲染,思妇怀远的复杂心态是如何被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
(二)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注释:
(1)殷勤:情意恳切深厚,亦指恳切深厚的情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2)槛(jiàn):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也指井栏。
(3)重(chóng):再次。
(4)妍(yán):美,如“争妍斗艳”。李白《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5)步障: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6)溉:灌、浇水。
(7)花:开花。名词活用为动词。
(8)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称。这里借指周后。
**问:为什么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
(一)捣练子令:秋风送来了断断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砧声不断”、“月到帘栊”,从景中透露出愁情,情景交融,轻柔含蓄,耐人寻思。这首小令,语言新,意境新,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这首小令通过对深院小庭夜深人静时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着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人的悠悠情怀。
(二)梅花:此诗首联起句“殷勤移植”语,即指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瑶光殿之西”的“曲槛小栏边”。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极富雅趣之人,又凭着帝王皇后的特殊条件,便为自己的生活极力营造出优美的氛围。他们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丝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其外,兴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颔联写道“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意思是记得当时还曾担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颈联便接着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为了给梅花“阻风”,这两位形影相随的伴侣还特意为梅花牵开了漂漂亮亮、长长宽宽的“步障”;为了给梅花浇水,也还曾不辞“乘月”披星之劳。实指望来年能观赏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块浇灌的梅花的艳美风姿。可是,又有谁能料到花开前后,这正该供夫妻共赏同乐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却不全”。尾联的这一慨叹,紧承在语流上逐层推进的前三联而发,于升至极高处的波峰浪尖,忽发哀音,跌入深潭,凄恻动人,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冲击。
《涉江采芙蓉》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 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歌。
二、难点
1. 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
该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二、重点研读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 分析诗歌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②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 诗歌探究,体味情感
(1)本文是用女子的口吻还是男子的口吻在叙事?采摘者和“还顾”者是同一人吗?
(2)本文情感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明确:
此诗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_______》。
二、阅读与品味
3.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A. 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 “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 “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 “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 《文选》
3. C 解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