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上)
一、重点
1.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 品味作家笔下优美的荷塘月色,理解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二、难点
1. 通过诵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 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一、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年~1948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后改名自清。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的作品《春》和《背影》,此外,朱自清的代表作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对于朱自清,大家应当知道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2.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本文正是作者此时心迹的写照。
3.文章结构
①线索 ②文眼 ③结构 ④情感
二、重点研读
(一)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语言、表现手法、意境)
第4段: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5段:
荷塘月色——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树色、灯光、蝉蛙声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方法探究·常见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手法
举例
作用
写作借鉴
修辞
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这就强过“已经盛开”“含苞欲放”的客观陈述,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给物以人的形态和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生动形象,使得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动词、形容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及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动词、形容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叠词
“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静静”“薄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音韵美。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同时起突出强调作用。
动静
结合
作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虚实
结合
第5段,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勒出荷塘四周景色。
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读者的审美趣味。
(二)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采莲赋》这首诗在旧课本中是被删掉的,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明确:不能删掉。《采莲赋》中描绘了少男少女采莲之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可以自由地去追寻爱情,而且他们之间是欢乐的,他们可以自在地嬉戏游玩,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到处是白色恐怖,国民党在屠杀共产党员,迫害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大家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作者回想采莲之事,更能体现出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正如裴多菲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2. 作者为什么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这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借情人思念爱人来表达出作者思念家乡,当然作者思念家乡也可看出作者的逃避,他烦闷的心情还是没能得到解脱。
方法探究·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语句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
裙
修长 挺拔 宽大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白花
明珠、星星、美人
明亮 繁多 柔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隐隐约约 似有似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
流水
流动 倾泻而下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梦
朦朦胧胧
乳白的色泽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
名曲
节奏和谐
三、心灵回响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 惦着(diàn) 羞涩(sè)???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 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 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 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 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 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6. 以“希望”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添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常见的“动物语录”往往充满智慧、幽默和讽喻性,请你仿照下面示例的风格,以“蜜蜂”、“狐狸”、“鱼”或其他你所了解的动物的口吻写一句话。(任选2种)
【示例】
猫头鹰:要是凭发言来评先进,我这一辈子怕是与先进无缘了。
羊:同胞们,请注意,当一匹狼向你大谈仁义道德时,它肯定是要参加竞选了。
乌鸦:人最虚伪最脆弱,自己心虚,却怪我这张嘴不吉利。
猪:甘于被人喂养的下场是:谁先肥起来谁倒霉。
8. 给下面文句中划线的句子增加修饰成分,使语意丰富并且符合原文语境。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 B 解析:A. 颤chàn C. 梵fàn D. 踱duó?
2. C 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 D 解析:前三句都是通感。???
4. B 解析:A. “比喻”“判若两人”说法不妥。C. “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说法错误。D. “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错误。
5. C 解析:A、D表述明显错误,B项“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并无体现。
6. 希望只能从戴望舒昔日的旧梦中寻找,而这种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所以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7. 蜜蜂:这世界上贪占别人“甜头”的人实在太多,我是不得已才配备这杆“枪”的。
狐狸:我是骗过乌鸦口里的肉,可是说到底,真正骗了乌鸦的是它自己的虚荣心。
鱼:明明知道有人垂钓,仍然接二连三地上钩。唉,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心灵呢?
蛇:明知我是冷血动物,还妄想用温情来感化我,不给点教训怎么行?
老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厌恶欺骗,为什么却要在我等出没的地方布上老鼠夹呢?
金丝雀:我的身价嘛,你从笼子的装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蜗牛:我最反感高速公路,你们算过没有,那上面每天得发生多少起交通事故!
老虎:谁说我威风八面,我的皮常常被人拿去做大旗呢!
蚊子:人最爱唱高调,口口声声讲奉献,我才吸了他们那么一丁点儿血,他们就不干了。
马:谁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是靠自己跑出来的,不是靠伯乐封出来的。
狗:守了一辈子的门,得出一个经验:陌生人献给你的殷勤里,往往包藏祸心。
黄鼠狼:都怪我手下的那些鸡,眼看着我腐败下去,没有一个站出来勇敢地监督我。
啄木鸟:我虽然也是全靠一张嘴来工作,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空话。
蜘蛛:守好这张“网”,咱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狗:猫失职,才让我改行来抓耗子。
8.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荷塘月色》(下)
一、考点链接
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这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同时又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中较常见的一种体裁,一般采用选择题与文字表述题相结合的命题形式来考查。
(一)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
1. 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2.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3. 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4. 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5. 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6. 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二)写景抒情散文试题解题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散文要注意从景物形象(特点、意境)入手,注意联想、想象和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和物的描绘,表达其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写作意图)往往隐含在所描绘的景或物中,考生要通过对文章的赏析,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品析语言切入点】
①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等;
④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类的体验。
【规律总结】
抓住特征、角度顺序、注意手法、时间空间、动静结合、绘声绘色、修辞手法。
如:《荷塘月色》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二、精典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1)“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2.(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自己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作者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作者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
※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而形成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 不消沉、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作者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作者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骨气英雄——朱自清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素材激活】
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
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就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适用话题】
“人格和国格”“人品与人生”“文品与人品”“骨气”“信念”等
【运用范例】
(一)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披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二)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铸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三)朱自清先生曾说:“做人要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人。”可谓一语中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正是他无愧人生的光辉写照。即使饿死他也要对得起三尺讲台的庄严肃穆,也要对得起他毕生的精神追求,更要对得起祖国、人民。所以,他是快乐的。
(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污浊;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3. 第③段中加粗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4. 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5. 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始终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清幽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3. 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4.(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5.(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