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2: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戏剧的知识以及关于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反复朗读,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抓住戏剧冲突,探究戏剧主题。
课前案
【知识补充】
一、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他那种执着、热诚的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3.阅读积累,复述《雷雨》情节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后来的鲁大海)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周朴园只好让侍萍抱走了。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后来,侍萍带着儿子嫁给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在济南某校当女佣,四凤做了周家的使女,鲁大海也在周家矿上当了工人。周朴园后来又娶了第三任太太蘩漪,蘩漪当时只有十七岁,他的冷酷和专横,使蘩漪如同生活在枯井中,在周公馆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渐渐厌恶了这种关系,又勾引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当侍萍找到周公馆,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此时,鲁大海代表工人也到周家找周朴园谈判。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侍萍带走四凤后,逼她起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四凤非常害怕。这时周萍又跑到四凤家与她纠缠,外面雷雨大作。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但在母亲的压力下又将他放走。四凤出走。侍萍和鲁大海寻四凤到了周家,侍萍痛苦万分,要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永不相见。而一直在死死缠住周萍并暗中窥知这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孤注一掷。她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这一切。四凤和周萍才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课前检测】
烦躁()汗涔涔()惊愕()窟窿()弥补()谛()听
江堤()咀()嚼沉吟()伺()候报应()缜()密
课中案
【初读感知,体会感情】
1、阅读开头到“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找出周朴园是怎样一点一点确认出鲁侍萍的真实身份的(找出相关信息)?周朴园的反应(找出相关舞台说明)及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一个动作:一个口音:一个细节:
体现心理的舞台说明:
心理变化:
2、周朴园为什么怕见鲁侍萍?
3、鲁侍萍与周朴园相对时,有四次表明身份的机会,但都没有揭穿身份。并且,从台词和舞台说明中,我们又看出,鲁侍萍并没有躲闪或者急于离开,反而希望引起周朴园的注意。由此看来,鲁侍萍一方面欲语还休,另一方面又欲罢不能,当时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明确:
【分析冲突概括形象】
1、阅读从““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到“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结合舞台说明体会人物感情,概括人物形象。
2、请分析文中“你来干什么?”与“谁指使你来的?”两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3、从鲁侍萍的血泪控诉中我们了解到三十年前侍萍出走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4、周朴园为了不让鲁侍萍说出30年前的往事采取了什么措施?
5、根据以上对《雷雨》节选语言冲突的分析,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1、周朴园:
2、鲁侍萍:
【深读文本探究主题】
周、鲁两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课堂小结】
《雷雨》为题,但是在选文部分却没有见到一个雨点,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课后案
课下探究:1、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
2、预习第二场:分析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3、以小组为单位排练话剧片段,下节课展示。
《雷雨》(节选)学情分析
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话剧是学生们感到比较陌生的一种。
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首先是戏剧知识的补充,让其了解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语言、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并了解戏剧鉴赏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语言、抓住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进行导引,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揣摩戏剧语言、分析矛盾冲突、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本节课节选的《雷雨》的第二幕,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尖锐、语言富有个性化,学生读起来相对来讲会比较好把握。
《雷雨》(节选)效果分析
学习《雷雨》(节选),学生们了解了戏剧的基本常识,了解了作者,懂得了如何鉴赏戏剧,并且尝试着在分析矛盾冲突、鉴赏语言的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学生对戏剧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雷雨》这部戏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戏剧鉴赏,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雷雨》(节选)教材分析
《雷雨》(节选)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洞察世道沧桑”的第二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戏剧知识,并学会鉴赏戏剧,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尝试展演戏剧片段,并尝试自己创作。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曹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必将灭亡的家庭和一个必将变革的旧制度。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幕,矛盾冲突尖锐,结构缜密,语言富有个性化。学习本文,将对学习戏剧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节选)评测练习
一、字音检测
烦躁()汗涔涔()惊愕()窟窿()弥补()谛()听
江堤()咀()嚼沉吟()伺()候报应()缜()密
二、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创作了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和《北京人》,被称为“”。
三、戏剧常识
1、戏剧三要素:、、。
2、鉴赏戏剧的方法:、、。
四、主题探究
1、周朴园、鲁侍萍爱情悲剧的原因。
2、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
《雷雨》(节选)课后反思
《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单元,节选的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作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故事情节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剧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感兴趣,曲折生动的情节更是让他们唏嘘不已。在教学课程中,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一下演戏的快乐,也很好地体会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
2.保持紧凑高效的课堂环节。上课过程中,首先是了解戏剧和作者。其次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感性的高潮。学生们或悲伤,或愤怒,或阴冷,或温情,把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他们自己也深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在分析矛盾冲突时,设置一个一个的问题把课堂一次次推向了一个理性的高潮。学生们冷静思考,热烈争论,有断地将问题深入,有的学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很有见地。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放得还不够多。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朗读都是固定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甚至可以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还可以反串角色,这样更利于他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并且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把课堂留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雷雨》(节选)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在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指出:“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
相对其它的文学体裁,戏剧是学生接触较少的一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侧重地设置问题导引,让学生把握戏剧冲突,进行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