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2: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了解剧中人物关系,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剧本结构,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探究其悲剧根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欣赏人物个性化语言。
2.分析戏剧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教学方法】
1.运用“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理清结构;进而理解戏剧矛盾冲突,挖掘语言的隐含信息,从而深入理解主要人物心理性格,鉴赏作品的艺术性。
2.以剧本分角色朗读及课堂讨论为载体,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著名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呵!”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携带他的戏剧处女座与读者见面,甫一露面,便惊艳了中国文坛。这个年轻人是曹禺,而照亮了整个文坛的戏剧便是《雷雨》。下面让我们走近曹禺,走进《雷雨》(ppt.展示课文标题及作者)
2.学生说一下自己了解的曹禺。Ppt.展示曹禺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3.学生说一下戏剧的相关知识,教师做补充说明。Ppt.展示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人物台词、舞台说明,并解释这些名词。
二、整体感知
问题: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节选部分哪些戏剧冲突?各围绕什么展开的?
(答案)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三、课堂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台词理清30年前及现在发生的故事,概括周朴园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概括30年前发生的故事。
(答)(1)30年前,周朴园是地主家少爷,与丫鬟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2)后来周朴园为娶有钱人家小姐,逼迫侍萍离开周家,侍萍走投无路抱着孩子投河自尽被人救起,流落他乡,从此“零落成泥碾作尘”。
周朴园形象概括1:曾经是有平等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到冷酷无情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为让学生深刻了解周朴园本性,可以将其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比较,得出其冷酷无情的结论。
2.分角色朗读鲁大海与周朴园对话,解析其周朴园现在的身份地位及形象特征。
(答案)这些对话写出了周朴园肮脏的发家史,以及用卑劣手段对付罢工工人并开除鲁大海的事迹。
周朴园形象概括2:双手沾满了血腥,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
3.再次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体会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与眼前活着的侍萍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问题1:对“死去”的侍萍(       ),具体做过什么?
(答案)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无比怀念一往情深的。具体做法:打算为她修坟。保存着她用过的旧东西。保留着她那时的旧习惯;为孩子取名叫“萍”
周朴园形象概括3::温柔多情的“好丈夫”“好父亲”,社会上的“好人物”
问题2: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侍萍什么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对眼前的侍萍:严厉质问,想用金钱把她打发走,并决绝地表示永远鲁家人不要再到周家来。态度截然相反的原因是害怕现在的鲁侍萍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
周朴园形象概括4:金钱至上的资本家, 冷酷自私的“伪君子” 
4.深入探究:周朴园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既“专情”又“无情”,既“真实”又“虚伪”?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答案).不能因为周朴园后面对侍萍的无情而否认他当初的“专情”,也不能因为其虚伪而否认其“真实”。他既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名誉不惜一切手段,又怀有自身真实的情感。
这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周朴园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是真实人性的体现。
作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塑造出立体多面丰满的人物形象,避免了“概念化”“扁平化”,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及敏锐的洞察力。
四、自主探究
1.近日由某导演改编的新版《雷雨》删去鲁大海人物线,包括全部的工人运动历史背景。将原著中的鲁大海这条人物线索以及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斗争情节全部删除,从对作品主题及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谈谈你对这一改动的看法。
(答案)(1)删掉鲁大海这一条线索,表面上看好像是让戏剧更简洁,情节更紧凑,但这样做淡化了时代背景,降低了作品的批判价值,削弱了戏剧的社会意义,让戏剧变成了纯粹的家庭伦理剧,进而影响作品的里程碑式地位。
(2)在主要人物塑造方面,删掉鲁大海这一线索,周朴园就失去了资本家这一身份,变成了单纯的封建专制家长,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苍白,无法实现人物的“立体化”塑造‘’其资本家本性的冷酷阴险无法体现,是对其变相“美化”。
五: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作为文学形象,周朴园是成功的,但他的人生是失败的,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他和他的家庭已经走在崩溃边缘,妻离子散的悲剧在所难免,自己只能孤独衰老,凄凉度日。他的悲剧固然有社会因素以及难以抗拒的命运安排,但更重要的是他专制的封建家长作风与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本性造成的。所以,他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解析)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阐述观点。
大体导向:拒绝专制家长制,要民主自由平等;不要自私,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要多考虑别人,避免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人要怀有同情之心,不冷酷,不冷漠,对人家怀有大爱。
五板书设计:
本课授课主体是高一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戏剧,了解戏剧的形式及基本知识。因此,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戏剧的了解情况,再做补充说明。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积累整合与阅读鉴赏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其审美素质。高一学生的弱项是表达交流,因为进入高中后,学生性情逐渐成熟沉稳,较之小学初中,少了积极与活泼,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虽然积极思考,但不会积极发言,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因此需要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等,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或者感情饱满,富于感染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教学节奏一定要紧凑,环环相扣,从形式到内容都牢牢吸引住学生。
《雷雨》效果分析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也代表其作品的最高成就。鲁人版必修四在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选择了这一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戏剧的第二幕作为讲读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表演看清世间百态,领略世态炎凉。
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准确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的批判精神以及揭示的社会矛盾;能够通过分析戏剧语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反馈来看,这堂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1)学生反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那个年代社会现状,通过阅读剧中人物矛盾冲突他们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2)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认识到有缺陷的人格会给自己别人甚至社会造成伤害。意识到完善自我人格,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3)《雷雨》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尖锐复杂集中,人物个性鲜明,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鉴赏戏剧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明显的收获。提升了鉴赏技巧,也为个人写作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但是,由于准备仓促,学生预习时间不够充足。在课堂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文本的生疏。另外,由于学生阅历有限,课堂容量限制,以及教师引导能力不足,学生对剧中人物微妙复杂的心理领悟不深。这也是这节课欠缺的地方。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时年23岁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曹禺写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雷雨》,这是很了不起的划时代的作品。话剧20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雷雨》标志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
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是新旧思想观念、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交锋的年代,《雷雨》以戏剧的形式,表现了这个特定年代的种种复杂纠葛,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其人性的复杂多元极具意味,台词富于激情,浅白流畅而耐人寻味,时空高度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和对人性的透彻理解。《雷雨》自问世以来,盛演不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课本节选为第二幕,是剧情发展阶段,主要有两场戏,一是周梅重逢,二是周鲁斗争。第一场戏是情人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的一面;第二场戏是父子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父亲和资本家的一面。两场戏,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都是细致丰满的,从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对周朴园进行刻画,使这个人物成为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对鲁侍萍的刻画当然也同样细致丰满,作者对这个饱经沧桑的底层人物寄予无限同情,又给予尊重,让人肃然起敬。但一节课容量有限,只能舍弃对鲁侍萍的分析,专研究周朴园。
??作为教材,教学重点应该把握其核心价值,独有价值。作为高中必修五册书中选入的唯一话剧剧本,无疑,《雷雨》具有标本和样板的作用,所以了解戏剧常识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二就是对人物的剖析了。《雷雨》属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从人物形象、人物遭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中去感受“人情世态”,洞察人性,是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重点。分析时要注重人物的复杂性立体化分析,并最终引领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人格。
一、基础训练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弥补()   汗涔涔()   规矩()
亲戚()惊愕()
(2)多音字
伺( )机 伺( )候 闷( )热  沉闷( )雪茄( )番茄( )
2.词义辨析
(1)工夫·功夫
①与会人员表示,要着力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  ),切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
②26号晚上是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的第二个大夜班,在忙完工作后,她利用值夜班间隙,展示了一段中国(   )
(2)惊愕·惊诧
①如果杰弗逊等理想主义者知道近期共和、民主两党围绕“休会任命”进行的厮斗,定然会(  )不已。②八旬老母被两儿子弃在街头,眼含泪水,引发路人(  )
(3)委曲·委屈
①许多求职者为了能够有养活自己的经济来源,选择在企业中(   )求全,这固然无可厚非,可也没有必要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态,放弃自己的各种权益,主动把自己放到了弱势的位置上。
②赛后在混合区碰到赛手,问及他控制体重的秘诀,他却(  )地掉下眼泪:“问点别的吧,这个实在不想提。”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段人物台词,回答问题。
[周萍由饭厅上,见有人,即想退回。
朴(看萍)不要走,萍儿!(视鲁妈,鲁妈知萍为其子,眼泪汪汪地望着他。)
萍是,爸爸。
朴(指身侧)萍儿,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大哼,你们的手段,我都明白。你们这样拖延时候不就是想去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暂时把我们骗在这儿。
朴你的见地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可是你完全错了。我们这次罢工是有团结的,有组织的。我们代表这次来并不是来求你们。你听清楚,不求你们。你们允许就允许;不允许,我们一直罢工到底,我们知道你们不到两个月整个地就要关门的。
朴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那些领袖们都可靠吗?
大至少比你们只认识洋钱的结合要可靠得多。
朴那么我给你一件东西看。
[朴园在桌上找电报,仆人递给他;此时周冲偷偷由左书房进,在旁偷听。
朴(给大海电报)这是昨天从矿上来的电报。
大(拿过去看)什么?他们又上工了。(放下电报)不会,不会。
朴矿上的工人已经在昨天早上复工,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大(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么?(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萍(忍不住)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
朴萍儿!没有你的话。(低声向大海)你就这样相信你那同来的代表么?
大你不用多说,我明白你这些话的用意。
朴好,那我把那复工的合同给你瞧瞧。
大(笑)你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朴哦,(向仆)合同!(仆由桌上拿合同递他)你看,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大(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他们怎么会不告诉我就签了字呢?他们就这样把我不理啦?
朴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大那三个代表呢?
朴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大(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萍(怒)你混帐!
朴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大开除了?
冲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朴(向冲)你少多嘴,出去!(冲由中门走下)
大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朴你胡说!
鲁(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大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在叫江堤出险--
朴(低声)下去!
[仆人等啦他,说"走!走!"
大(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大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帐东西!(大海立刻要还手,倒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打他。
大(向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鲁妈哭喊着护大海。)
朴(厉声)不要打人!(仆人们停止打大海,仍拉着大海的手。)
大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你是谁?
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大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呆呆地看着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1.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
2课文结尾处写周萍动手打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样的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近日由某导演改编的新版《雷雨》删去鲁大海人物线,包括全部的工人运动历史背景。将原著中的鲁大海这条人物线索以及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斗争情节全部删除,从对作品主题及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谈谈你对这一改动的看法。
答案解析
一、1.(1)mí cén ju qi è
(2)
2.(1)①工夫功夫
〖辨析〗
“工夫·功夫”同:都可以指花费的时间,在表达时间这一意思的情况下,“工夫”和“功夫”可以通用。
异:“工夫”指花的心血和时间,“功夫”除表示时间外还可表示本领、造诣以及武术。
(2)①惊愕 惊诧。
〖辨析〗
同:都是形容词,都指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
异:“惊愕”重在因吃惊而失神发愣,“惊诧”重在觉得不可能。
(3)①委屈 委曲
〖辨析〗
同: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异:委曲:①(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②事情的底细和原委;③勉强服从。委屈: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②使人受到委屈。
二、1.(1)在和鲁大海的正面冲突中,开始时周朴园因为稳操胜券,因此对于鲁大海的责骂,保持着冷静,不轻易动怒,说话简洁,打击性却很强。这时他很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气度深沉的绅士。在鲁大海毫无顾忌地揭穿他犯下的见不得人的罪恶时,他恼羞成怒,不容鲁大海把话说完,厉声喝止他,并让他出去。他这种表现反而让人相信鲁大海所说的话是真实的,周朴园大赚昧心钱、丧尽天良的更为可怕的一面暴露无遗。(2)此外,在和鲁大海的交锋中,很难体会到他对鲁大海的父子之情。至于他制止周萍和仆人打鲁大海,只是出于一种文明习惯(四凤曾说过,周家的人待下人很和气),也可能因为担心局面混乱,使得鲁侍萍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面对多年前遗弃的亲生儿子却没有父子顾念之情,可见在周朴园心里最重要的是现实利害关系。
2.眼看着鲁大海挨了打,鲁侍萍又伤心,又愤怒,她重复鲁大海的话骂道:这真是一群强盗!这句话里包含着她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是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对于周萍动手打人,她完全始料未及,因此更受刺激,她要责问他,可母爱天性让她一开口成了你是萍,……,下面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同样表现了她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最后她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
3.(1)删掉鲁大海这一条线索,表面上看好像是让戏剧更简洁,情节更紧凑,但这样做淡化了时代背景,降低了作品的批判价值,削弱了戏剧的社会意义,让戏剧变成了纯粹的家庭伦理剧,进而影响作品的里程碑式地位。(2)在主要人物塑造方面,删掉鲁大海这一线索,周朴园就失去了资本家这一身份,变成了单纯的封建专制家长,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苍白,无法实现人物的“立体化”塑造‘’其资本家本性的冷酷阴险无法体现,是对其变相“美化”。
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从三个角度设定:(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常识,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2.了解剧中人物关系,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剧本结构,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探究其悲剧根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有两点关键:1朗读人物台词,带学生进入戏剧情境,深入人物内心世界;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戏剧冲突,认识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有 :(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本矛盾冲突;(三)课堂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四)、自主探究从对作品主题及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谈谈你对某导演删掉鲁大海这一线索的看法。(五)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学生谈从周朴园身上获得的启示。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效果反馈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1)学生反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兴趣。(2)学生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认识到有缺陷的人格会给自己别人甚至社会造成伤害。意识到完善自我人格,加强修养的必要性。(3)学生在鉴赏戏剧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明显的收获。提升了鉴赏技巧与写作能力。
从教学环节来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紧密围绕主要人物周朴园展开教学,把这一人物的美学意义以及社会意义挖掘透彻,并最终指向学生人格素养的提高,落实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这一精神。
当然,由于准备时间紧张,过程相对仓促,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偶尔出现“冷场”的局面,以及站起来之后不知所措的现象。再者,教师本身素养有待提升,课堂语言不够简练,动作表情不够科学,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业务水平。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并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雷雨》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标杆,也指引着语文课堂的方向。《雷雨》是鲁人版教材必修四的讲读课文,又是高中阶段唯一入选的戏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雷雨》又是作家曹禺的处女座、代表作,起步及是巅峰。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体现《雷雨》戏剧文学的特色,鉴赏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方面的高超技巧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基于此,《雷雨》教学目标首先是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掌握戏剧三要素。通过预习,了解《雷雨》发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
(2)新课标在选修“小说与戏剧”系列中要求:“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求:“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基于此,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台词,探究人物心理,体验任务的命运遭际和内心世界,多方位、立体化的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人物台词,体会作者把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集于一天一夜一个地点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3)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首要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通过《雷雨》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主要人物身上收到启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人物的鲁侍萍的自尊自爱自强,学习鲁大海勇于斗争的精神,并避免其鲁莽。对于主要人物周朴园,则一定要批判其专制、冷酷、贪婪自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