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写作文和说话一样,要有一个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突出中心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突出中心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思考,找出能更突出中心的好的方式、方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 作
如何突出中心
1.明确什么是中心,认识中心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2.结合所学课文,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
3.通过训练,进一步学会写人记事,要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写作目标
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的主旨所在。
什么是中心
写作指导
返回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写一篇作文总得有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中心的作用
1.选材组材,围绕中心
写文章首先确定中心,然后必须围绕中心选材组材,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中心。如《再塑生命的人》围绕“再塑生命”这一中心,先写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对光明充满着渴望,为“再塑生命”做铺垫。接着具体写“再塑生命”的两个阶段:先是学习写“字”,再到领悟“字”所表示的真正意义。
如何突出中心
2.详略得当,显示中心
记叙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现中心的。在材料的取舍上,要以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为主线,要详写;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略写。详略处理得当,才能更好地表现中心意思。如《散步》旨在表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围绕这一中心,重点写散步中的分歧,对散步中的其他所见所闻则略写或不写,这样中心就得以突出。
3.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写人记事的文章,若能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常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这种点题之笔,往往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出现的比较多。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告诉人们:把问题分解开来,战胜每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获得成功。
?4.细节描写,凸显中心
要更鲜明地突出中心,行文中就必须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描写愈具体、愈生动,形象也就愈丰满,中心就愈突出。如《秋天的怀念》母亲几次“悄悄”地进来和出去,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等细节都体现了母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怀,歌颂了深沉无私的母爱,突出中心。
5.反复扣题,强化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题目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也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如《雨的四季》开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最后两段又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雨的赞美、爱恋之情,深化主题。
1.选材组材,围绕中心
2.详略得当,显示中心
3.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4.细节描写,凸显中心
5.反复扣题,强化中心
如何突出中心
一?、小活动。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图中。
写作实践
我的书包
我是书包
我和书包
提示: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主人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我 的 书 包
我有一个小巧玲珑的书包,它精致、漂亮。①
书包是鲜红色的,中间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它戴着大大的太阳镜,胸前飘扬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穿一件土黄色的衬衫,背着个小书包,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米老鼠扬着手,昂首阔步地向前走,好像在向我炫耀它的美丽,真是神气十足,可爱极了!②米老鼠下面还写着一句英文:Hello!(你好)!
①“小巧玲珑”“精致、漂亮”写出了书包的整体特点,同时点题。
②抓住重点,描绘书包的外形,尤其突出了“米老鼠”可爱的形象。
书包一共有三个宽大的袋子,旁边还带着两个窄小的兜兜。第一个袋子里“住”满了说不尽的智慧——书本;第二个袋子里“住”着我心爱的文具;第三个袋子里则“住”着一对形影不离的“亲戚”——试卷和作业本;至于那两个狭小的兜兜嘛,“住”着各种各样的手工。不过有时候,一些文具变成了一个个调皮鬼,住厌了自己的地方,便敏捷地跑到我的手里,让我带着它们欢欢喜喜地搬新家去了。③
③采用总分的写法,通过对书包结构的描述,道出书包的功用。
书包默默地为我服务着。每天早晨,书包都载着一大堆书和文具,跟随着我去上学。当我从书包里抽出文具时,就觉得书包仿佛在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伙计,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啊!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我相信你一定能有收获的!”④这时,我便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勤奋学习,不让我可爱的书包失望。⑤
⑤暗下决心勉励自己好好学习。
④书包每天伴随“我”,不断提醒“我”努力学习。
哦!书包,你虽小,但是你肚子里的知识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彩、多么广博啊!我喜欢我的书包!⑥有了这么精致漂亮的书包,我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馈它呢?⑦
⑥抒情,抒发了“我”对小书包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状物作文。作者对书包的外形、结构及盛放的物品分别展开了细致描绘,在说明书包功用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进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且把握得真实准确。全文语句流畅,脉络清晰,中心突出,文末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点评】
⑦以反问作结,再点书包精致漂亮的特点,呼应开头。
二、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 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
2. 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
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
餐桌前的谈话
夕阳的余晖打在蜜糖色的地板上,一家人就这样坐在餐桌前,漾起难以言表的温馨。
——题记①
你家吃完饭洗碗的人是谁?在我家,洗碗的人是家长!那么,我家的家长是谁呢?②
“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不信,可以查查户口簿,上面的户主写的是我的名字!”爸爸喝了一口酒,振振有词地说。
①题记渲染了餐桌前温馨的气氛。
②开篇就提出谈话的中心——“我”家的家长是谁呢?
妈妈也说得有理有据:“孩子毕业手册上的‘家长意见栏’不都是我签名吗?这说明我是家长啊!”
他们这样一句来一句去的,各说各的理,都坚持说自己是家长。我被他们的认真劲儿逗乐了,笑得连饭都吃不下,趁势说:“那我们索性来个民主选举吧,谁的票多,谁就当家长。”③
“对,对,对!还是我闺女聪明。”爸爸连声夸我,推了推眼镜,笑着说,“那我毛遂自荐,选自己!”④
③爸爸妈妈争当家长,为“我”提出民主选举埋下伏笔。
④爸爸的语言旨在让“我”不提反对意见。
“当家长是苦差事,怎么好叫你受苦受累?还是我来当吧!”妈妈边说边夹给我一块鸡肉,还催促道,“吃吧,吃吧!”⑤
“一比一,这——”我傻眼了。
“还有你一票呢!”爸爸妈妈把目光投向了我。
该投谁呢?爸爸和妈妈都很疼我,对我来说,谁当家长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只有一种选择……想到这里,我脱口而出:“你们是不是都很想当家长?可是家长只有一个,怎么办呢?我也想当啊,不如……就让我当吧!”⑥
⑤妈妈的动作和语言说明她也想得到“我”的支持。
⑥“我”抓住机会,勇挑“家长”重担。
爸爸妈妈都愣了,随即低下头,装作没听见,将饭往嘴里塞……
“不说话就表示你们同意喽!哈哈,我有三票,我当家长啦……”
爸爸妈妈互相看了一眼,默契地笑了一下。我顿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他们齐声说:“当家长就要洗碗!”
哎,姜还是老的辣呀!
我扒拉完碗里的饭,负责地收拾碗筷,准备履行我这个“家长”的职责。
太阳就要落山了,夕阳照在脸上。幸福在心底流淌……⑦
⑦结尾的环境描写温暖惬意,点明了幸福的主题。
文章以提问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家庭成员一一亮相,迅速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自然展开全文。“谁是一家之主?”这个问题既贯串全文,又始终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选举的结果令人莞尔,家之温馨沁人心脾,足见作者选材之妙。
【点评】
三?、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 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
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做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做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做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女孩和乞丐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上海玩,路过一座天桥,天桥上人来人往,天桥下车辆穿梭。在这热闹、喧嚣的氛围中,我听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声音,沙哑、凄凉。①循声望去,只见天桥一边的地上坐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紧闭双眼,正
优秀示例
①开篇设置悬念“不协调的声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内容。“沙哑”“凄凉”准确地展现了老人处境的悲凉。
忘情地拉着名曲《二泉映月》。他沉浸在音乐中,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面前有一个开着盖的铁盒,里面零乱地躺着几个钱币——原来是一个乞丐。②
天桥上人来人往,竟没有人愿意驻足聆听这乐曲,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二胡的声音不断
哽咽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③
②揭开悬念,揭示拉琴老人的身份一一乞丐。“紧闭双眼”的细节暗示了老人是盲人。
③“哽咽”一词将二胡拟人化,琴音仿佛在哭泣,老人的处境更显可怜。
这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拉着她妈妈的手,站在那位老人面前,静静地听他拉完了一曲。④
“妈妈,给这位老爷爷一点钱吧!”她晃着她妈妈的手哀求道。只见她妈妈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说:“你看这盒子里有多少?”“盒子里的是别人给的,我们也给一点吧。这老爷爷看上去挺可怜的。”“你
④小女孩拉着妈妈驻足倾听的行为,与上文行人无人驻足的行为形成对比,引出下文。
知道现在有多少乞丐是假的吗?”⑤女孩妈妈的话一落,我便看见那乞丐的脸上有了稍许变化,那是一种委屈与无奈。⑥
女孩的妈妈拉起女孩的手准备离开,女孩却使劲挣脱妈妈的手,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摸了半天,终于摸出一枚纪念章,放进铁盒中,并对老人说:“爷爷,我只有这个
⑥神态描写,表现了拉琴老人不被信任的无奈。
⑤小女孩的话与妈妈的话形成对比,表现了小女孩的善良,也揭示了人们冷漠的原因——假乞丐太多,人们备受欺骗。
了。”这时,乞丐抬起头,仍是闭着眼睛,“ 看”着小女孩。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一种名叫感激的表情。我这时也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盲人。⑦
天桥仍旧非常热闹,二胡声也跟着响起来了,唯一增多的,是小女孩留下的那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⑦写小女孩感人的举动,表现了小女孩的纯真、善良。这个老人是乞丐且身有残疾,却坚持用音乐来换取报酬,表现了他的自强。
那天的我已经无心逛街,思绪一直定格在天桥上的那一幕,那小女孩离开时的背影……我虽然没有在学校,却也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课。⑧
⑧结尾句点明中心,卒章显志。
名师总评:
本文选取了在校园外遇到的一件小事:人们对一位卖唱乞讨的盲人冷漠相向,只有一位小女孩向盲人伸出了援手。文章以小女孩对乞丐的同情为线索,把妈妈的世俗和小女孩的纯真进行对比,赞扬了小女孩的善良、纯真,引人深思。
真题演练
淄博中考
请以“你 的样子,真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