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2: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目标与要点分析】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知识?,把握戏剧冲突。
2.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分角色朗读,扮演剧中人物。
㈡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
2.培养人文情怀,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
㈠策略设计:
本课学习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及鉴赏剧本的基本方法,充分体会人物的台词,了解周朴园这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而把握戏剧冲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1.课时安排:三课时
2.?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法,课后学生熟读课文,完成《预习学案》的内容。因为课时有限,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法:
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①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②点拨,引导学生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探究问题。
③讨论,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④表演:要求同学课下预演精彩片段,人人参与。课堂演出分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演出时,老师随便点人,也可同学推荐。
⑤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改编一课本剧。
4教具:采用投影仪。
《雷雨》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第一课时
课前案
一、文学常识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2、《雷雨》简介:(见教材P55)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
3、戏剧常识:
①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②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
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从情节主题来看,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③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④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⑤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⑥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二、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正字音
涔涔谛听惊愕昧心勾当缜密咀嚼
2、读课文,叙述故事情节
3、《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课堂案
一、预习反馈
二、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三、小组讨论,展示评价
探究一:理清人物关系
1、基本人物:两个家庭,八个成员。
鲁家:
周家:
2、三种关系:


③:
3、多种关系的交织:
?????
4、线索交织、主次分明。
  
探究二:以《雷雨》为标题有什么意义??
?
探究三: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检测题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规矩(jū)惊愕(è)樟(zhāng)木汗涔涔(cén)
B.克扣(kòu)江堤(tí)卑鄙(bǐ)浸(jìn)透
C.沉吟(yín)弥(mí)补繁漪(yī)恬(tián)淡
D.亲戚(qī)悄悄(qiāo)阴霾(mái)奄奄(yān)一息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郁热烦燥沉吟甜言密语
B.荼毒惊愕窟窿略见一班
C.弥补谛听执教歪风斜气
D.贤惠严励酝酿按部就班
3.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①这是因为周大少爷,现在也是社会的好人物。
②你们这样时间,不过是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③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我们的。
A.一帆风顺拖延离间B.平步青云耽误离间
C.一帆风顺耽误蒙骗D.平步青云拖延蒙骗
4.填空题
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②,烟光凝而暮山紫。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第二课时
课前案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案
探究一:
潜台词是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雷雨》中的人物语言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文本,品味以下句子,思考讨论其“言外之意”。
品味一: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梅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梅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
品味二:
梅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梅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梅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潜台词:
探究二:分析人物形象
周朴园:
梅侍萍:
探究三: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
检测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谁,……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C.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带孩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D.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问过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许多人。
B.他现在跟你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
C.无锡的人以后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死了。
D.你不要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不会忘了。
3.下列各句属于戏剧语言的哪种形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鲁侍萍①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②(自语)③哦,天那,我觉得我像是在做梦。
A.①对话②舞台说明③独白
B.①对话②旁白③独白
C.①独白②舞台说明③对话
D.①对话②独白③旁白
学生在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剧本。这为我们学习戏剧作了一定的铺垫,并且一提到“电视剧”同学们都兴趣浓厚,所以通过这课的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和鉴赏戏剧的水平,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
本节课我们从戏剧的基本特征出发,把握住戏剧的语言,体会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在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矛盾冲突对剧情的支撑作用。
在处理教学目标时我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集中抓住一个点,解决一个问题。将周朴园定位为一个“圆形人物”;然后在课堂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三个纲领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周朴园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自然清晰起来了。当然,如果这堂课仅仅是《雷雨》教学中的一课时,如果《雷雨》的教学仅此一课,那又显得过于单薄了。另外,关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的真假”问题,教师介入不宜太早,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做结论。在这一点上,本人对学生出色的发挥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整节课气氛仍然应作更充分的调动。
在《雷雨》的教学中,作为“定篇”,我补充了《雷雨》的作者、创作的缘由和背景、全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标题的象征意义,甚至人物姓名暗藏的玄机(如“周朴园”——“‘仆人’满园”;“蘩漪”——“频繁涟漪”;“周萍”——寄生在水面上的“浮萍”等)。
作为“知识”,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涉及了戏剧的起源、戏剧的定义、戏剧的分类、戏剧的冲突、戏剧的舞台说明等,《雷雨》在课堂上仅仅是作为“例文”看待,教学的目的主要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戏剧。
作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把握形象定位,思辨化处理(圆型人物)对学生要求更高。充分利用《雷雨》作为听说读写训练的材料来设计语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借用戏剧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来扮演角色,无论化不化妆,拿不拿课本,仅凭其直观性和趣味性,就很受学生欢迎。借助表演,同学们既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可剪辑话剧表演的场景,配以音乐,然后让学生写解说词;还可以“我看《雷雨》”为引子写一句话评价《雷雨》,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让学生对话剧《雷雨》这部被称作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
当然,本人对于这节课的满意度仅仅限于学生表现,个人对于人物语言的鉴赏还是缺少更为深入的用心。当然,对于“舞台说明”“潜台词”等角度的鉴赏在另外两课时完成。
教材分析:
《雷雨》是鲁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学会鉴赏戏剧;尝试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尝试课本剧创作。
《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二幕:戏剧冲突尖锐,结构缜密,语言个性化。学好本文,将对戏剧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