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2——103页例1、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段时间阴雨绵绵,出行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下雨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
二、探究新知
1.抛硬币(不确定现象)
(1)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硬币,每组发一个记录单,组长记录。
教师:大家看老师手上是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2个)我们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无字的一面是反面。下面我们就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点要求。课件出示要求,请学生读出来。
活动要求: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小组内1人记录,其他人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两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活动
(3)学生汇报:a、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
b、在刚才的抛硬币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都出现了几种结果?
(4)老师也想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呢?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现象。(板书:可能……也可能……)
(5)总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事先不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摸彩球(确定现象)
(1)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箱子,每组发一个记录单,组长记录。
教师:我们桌上有1个纸箱子,箱子里面装了一些乒乓球。请看游戏规则。
游戏要求:
每组每人摸两次,摸到黄球数量最多的获胜。
每摸一次要把球放回盒子里。
摸前摇一摇盒子,摸时不能看盒子。
记录员记录好每个人的结果,并进行汇总。
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摸球情况
第一种情况:全是白球。让孩子打开盒子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全是白球的盒子)并追问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到黄球,摸到的一定是白球。(并板书:不可能,一定)
第二种情况:全是黄球。(课件出示全是黄球的盒子)并追问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箱子里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
第三种情况:猜一猜这些箱子里会是什么球?
如果现在我们规定摸到白球次数多的小组获胜,你们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总结:像这种一定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确定吗?(确定)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确定现象。(并板书:确定现象)
放球游戏
第一关: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
追问放法,并用一句话归纳:只要怎么放,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第二关: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追问放法,并用一句话归纳:只要怎么放,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第三关: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追问放法,并用一句话归纳:只要怎么放,摸到的可能是绿球。
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或确定现象,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巩固练习
书103页试一试
表演节目
设计抽奖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 确定
可能……也可能 一定 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