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2、掌握两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把握史实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3、理解两汉衰亡的深层原因,形成辩证思维,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时间轴来了解朝代更替;
2、采用分类对比的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并搭配史料分析,归纳总结出两汉巩固大一统的举措;3、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中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两汉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2、从两汉的衰亡中体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3、认识到两汉科技文化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两汉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二)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谈话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等;
(二)学法:史料分析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课型、课时、教学用具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滇王金印”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去过云南省博物馆吗?去过的同学举一下手。
学生:举手表示去过博物馆。
教师:看来大家都去过啊。那同学们知道PPT上的图片是什么吗?
学生:滇王金印。
教师:对,是滇王金印。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滇王金印”的故事呢?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1956年,滇王金印被考古专家从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来。它的出土不仅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也是云南隶属中央的最早物证。我们都知道,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离云南那么远。那为什么汉武帝还要派兵征讨云南呢?为什么还能让滇王“拱手降汉”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翻开教材20页,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设计意图】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引出问题,既能够拉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
新课教授
两汉的朝代更替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20页和22页关于朝代更替的内容,画出两汉时期的朝代更替时间轴。
学生:阅读教材,画出朝代更替时间轴。
(课件展示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教师: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随之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刘邦就是汉高祖。到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朝代的时间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时间轴,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两汉朝代更替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秦王扫六合,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他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么随之建立的西汉和东汉政权又会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呢?接下来我们从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光武帝时期三个阶段,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两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方面
(课件展示材料一和西汉前期形势图)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PPT上的材料一和西汉前期形势图,再结合教材20页正文第三段,思考一下: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学生:地方诸侯问题、汉初的郡国与分封并行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学生答案)材料反映的是,王国问题。从“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逆京师”,可以看出诸侯国疆域广大,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西周分封制的弊端是什么呢?
学生: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
教师:我们能看到这种弊端,景帝当然也能,于是他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结果引发了吴楚等国的叛乱。景帝派兵平定七国之乱时,趁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课件展示材料二)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失,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思考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学生:颁布“推恩令”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学生答案)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也就是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势力也越来越小。后来他还借口列侯在祭祀高祖庙时所献的黄金成色或斤两不足,一口气削夺了一百多个列侯的爵位,史称“酎金夺爵”。又通过左官律、附益法等措施,基本解决了诸侯问题。到光武帝时期,他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减少诸侯王的食封,削弱诸侯王势力,使中央对诸侯王有绝对的控制权。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教师:在加强皇权上。汉初继续推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偏重。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改变丞相权力偏重的局面,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朝,将三公排除在大事决策之外,使之成为外朝。光武帝加强了尚书台的权力,下属六曹尚书掌管行政、司法等事务,使之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我们可以发现,三公从一开始的主要决策机构,到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再到被尚书台凌驾其上。这体现了一种什么趋势呢?
学生: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教师:在监察体制上。汉初沿袭秦制,设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汉武帝时期,既在中央设置司隶校尉,负责检查京师百官和王畿地区。又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设刺史专职监察地方官和豪强势力。光武帝时期,则进一步了完善监察体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汉文帝时期,已经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办法,但没有形成固定制度。汉武帝时,才正式建立察举制和征辟制(写副板书: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地举荐,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而征辟不同,它是自上而下选拔。到光武帝时期,他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察举制。大家都在用察举制,那察举制就真的十全十美吗?察举制有没有什么弊端呢?
学生:不是。在前期,察举制以德行和才干为标准,的确选拔到了一批有才之士。但后期,被豪强势力控制了,标准也逐渐演变为家世门第。
教师:(总结归纳)我们看到,以上三个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种种措施,不管是削弱诸侯、加强皇权,还是完善监察、重视人才选拔,都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而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经济方面
(课件展示材料三)
材料三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三,思考一下:汉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学生:经济凋敝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学生答案)材料反映了在经过秦朝苛政和秦末战乱之后,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更惨了,甚至出现了“大饥馑和人相食”的惨象。面对如此残破荒凉的社会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就成了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课件展示材料四)
材料四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四,思考一下:汉初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后来出现了什么局面?
学生: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学生答案)汉初采取以轻徭、薄赋、慎刑为主的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田租。汉高祖时期,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另一方面,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经过汉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到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光武帝也同样处于历经战乱后的大一统时期,因此他采用了与休养生息相近的柔道治国的政策,一方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减免田租,赈济贫民,释放奴婢等方式鼓励农业生产。
教师: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他的措施主要针对商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1页正文第一段,归纳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学生: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重视农业生产和抑制工商业发展,这两者结合起来,大家会想到一个什么概念呢?
学生:重农抑商。
教师:(总结归纳)不管是两汉初期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政策,还是汉武帝以针对商业的相关措施,都是为了稳定经济秩序,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教师:汉初,崇尚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到了汉武帝时期,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视为正统。光武帝时期,则继续推崇儒学,进一步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
(课件展示材料五)
材料五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PPT上的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一下:西汉的治国思想为什么会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
学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教师:之前我们讲过汉初经济凋敝、政权不稳,因此黄老无为思想的推行,能起到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无为而治,往好了说是顺其自然,往坏了说就是纵容。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黄老无为思想的弊端也暴露无遗,例如诸侯势力膨胀、官员消极从政、土地兼并严重等等。我们说完黄老思想的不好了,那下面是不是要谈谈推崇儒术的好处了呢?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无以持一统”。那怎样才能“持一统”呢?很明显是,“师同道,人同论”。怎样才能做到呢?他提出了“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也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外,他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观点,这些都有效地弥补了黄老思想的不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教师:汉武帝尊儒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师:(总结归纳)从尊崇黄老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新儒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是通过“独尊儒术”形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从而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一分为二地评价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军事方面
教师:西汉初年,面对匈奴的侵扰,统治者只能采取和亲与厚赠的方式来安抚匈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积极反击匈奴。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收复了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第一次纳入中央的政治管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他还设置了益州郡等。我们之前提到的滇王金印就是出现在这个时候,而汉武帝派兵征讨西南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拓展汉王朝的疆域 ,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局面。 东汉时期派兵击败北匈奴,设置戊巳校尉,还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恢复了与西域的联系。
教师:(总结归纳)如果说两汉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种种措施都是“安内”,那么北击匈奴、设置管理机构等措施就是“攘外”的表现,其目的是巩固边防,扫除大一统封建王朝最直接的外部威胁。
过渡:上述措施不仅促进了两汉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光武帝时期的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并且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积聚,两个王朝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
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此前自行搜集的资料,并结合教材22页和23页关于两汉灭亡的部分,和小组成员讨论思考问题:两汉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从深层次地角度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学生答案)两汉衰亡的原因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22页正文部分涉及到的皇权旁落,外戚和宦官干政。汉成帝时期,皇帝耽于声色犬马,宦官石显和外戚王凤乱政,政治日益黑暗。到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至此灭亡。王莽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西汉灭亡。东汉后期的皇帝大都幼年即位,太后往往倚重娘家人也就是外戚来辅政,这就为外戚专政提供了契机。随着皇帝渐渐长大,他不甘于长期当个傀儡,想要摆脱外戚的控制。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他将目光转向了每天在身边伺候的宦官,借助宦官来打击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上了。皇帝死后,宦官权力丧失,到新主登基,又会有新的外戚。
(课件展示示意图)
(课件展示材料六和材料七)
材料六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材料七 豪右并兼,吏多贪奸,诉讼日百数。
另一方面是教材24页问题探究中提及的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西汉时期,汉武帝改革了选官制度以后,豪强地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政治权力体系,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经济优势,大量地兼并土地。大量破产的农民,或沦为奴婢和流民,或投身于豪强地主的庄园,成为依附民。到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他们广占田地,大量包荫人口,逐渐转化为地方割据势力。豪强地主的兼并,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西汉是绿林赤眉起义,而东汉是黄巾起义。
过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课件展示表格模板)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的内容,按照PPT上呈现的表格模板整理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学生:先根据教材整理科技文化成就,后根据PPT上的表格对照补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教材将内容整理成表格,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提高学生制表用表的能力。
(三)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课的内容。两汉时期都为巩固大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农业;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巩固边防。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强盛、光武中兴三个繁荣局面。后来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政、豪强兼并加剧,最终走向了灭亡。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本节课的要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建构知识结构。
2、课堂练习
教师:最后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测试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吧。
3、课后作业
教师:两汉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诸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等等。请同学们下来搜集其中一个人物的相关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习题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结构式的板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