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6253566160
两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与晚清的背景,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差异,从而深入了解什么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的结果,以及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侵略的反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图表、历史地图及文字资料等有效信息,带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意义。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交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和鸦片战争的启示进行探究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及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腐朽的封建统治终究会被历史淘汰,中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运用讲授法、小组探究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
四、课型和课时以及教具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去年是禁烟运动180周年,三个甲子三个轮回,硝烟已经散去,记忆仍难忘却。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的年代。
时空定位:展示地图(十九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世界)
2.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 差异篇
(一)西方变局之英国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完成工业革命
3.船坚炮利
4.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二)东方危局之中国
1.封建制度腐败落后
2.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军备废弛、军队腐化
4.闭关锁国
设计意图:在全球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比中英社会发展的差异,认识到清政府的落后、腐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失败的必然性。
(一)朝贡VS通商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首任外交公使马戛尔尼(Ma Cartney)率七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携各种礼品抵达北京。使团的规模与礼品之丰厚表明了英王的重视程度。在英皇乔治三世给他的授权书里,不仅有自主做出让步决定的权力,而且还有必要时同意禁止东印度公司把鸦片输往中国的英王允诺,以符合中国的鸦片禁令。英国特使谋求中国开放内地市场。
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有了三四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四十年中,英国的经济和国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使英国最终走上了向外扩张、寻求原料与市场的道路。
马戛尔尼使团目标就是建立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和促进两国经贸领域及各个领域的发展。而“平等”问题,一开始使成为英国政府及使团特别重视强调的问题。
材料二 和世泰在通州会见使团时,马礼逊提出,对待英国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不适合用对待暹罗、琉球等朝贡国的规矩。英人对观念的重视在名词翻译方面也体现出来。如在给中方的函件中,他们用“王差”而非“贡使”、“礼物”而非“贡物”、“书”而非“表文”等等。
马戛尔尼使团的庞大和严整,一方面说明英国非常重视这次访华活动,另一方面英国想借此机会向中国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达到的成就。但当时的中国却顽冥地坚持着封建制度和民族的优越感,对外来的一切都采取不加分辩的排斥态度,对商业、利润、国际贸易之类的东西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蔑视。
材料三 大清帝国把英国派出的外交使团看成是仅仅表示效忠和臣服的临时性的进贡代表;而他们送给乾隆所有的礼品,毫无例外地被插上了“贡物”“贡品”的标签;他们的照会和国书一律要打一个“拿”字(大清国下级对上级递交文书表示尊敬的作法。
材料四 乾隆皇帝把英使访华看作是“藩属朝贡”,他在写给英王复信中的“名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绚,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稗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清高宗实录》
至今仍被引用作为中国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的最好写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注定了此次访华的必然失败。
马戛尔尼却通过与满清官员的接触得出结论:“清王朝已经腐败衰弱,不堪一击。”称之为“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他提议英王注意清王朝的垮台,以便得到“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戛尔尼使团在西方和远东的关系一中是一个转折点,它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它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外交和商业上的接近,它在西方人中开始了对中形象的一个修正阶段”。 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问题:双方态度、认识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什么? 经济、文化、制度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双方态度和认识的对比,理解到双方文化、制度的差异。
中国开始失去往日礼仪文明之邦的光辉形象,而使团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资料,也足以证明中国的强大和富足只是在华耶稣会士为了生存一种委屈求全的欺骗;乌托邦式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相差甚远,中国的地位开始直线下降;英国人更加意识到自己才是“世界第一强国”。
(二)茶叶VS鸦片
18 世纪 20 年代后,茶叶风靡世界。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在茶叶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作为殖民帝国的英国,产品在中国严重滞销。同时,英国每年至少从中国进口价值 500 万两白银的茶叶,最多时可达 1000 万两,所有货款均用白银结算。英国并不是白银产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无疑会动摇英国的货币体系。因此,英国政府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贸易状况。
问题:材料反映了中英贸易的状况如何?茶叶贸易导致中英贸易结构失衡,为扭转贸易逆差选择走私鸦片。
(三)禁烟VS战争
材料一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烟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失察鸦片烟条例》
材料二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i yi)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材料三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英国.《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 1825 年和18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受到重创。英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开辟新的市场才能够渡过难关。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英国政府的战争需求被激发了出来。……对于英国而言,禁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彻底关闭,也意味着巨额利润的彻底丧失。在面临国内市场压力,……英国政府决定以武力手段突破清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
----据《经济研究》整理
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 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英国资本主义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才是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材料一、二说明鸦片走私违反中国法律并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体现禁烟运动的正义性和清政府的道德心;通过引入材料三、四让学生深刻理解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英国资本主义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才是根本原因。
第三篇章 影响篇
从鸦片战争到火烧圆明园,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西方列强一步步打开中国市场,中国主权遭受更严重的破坏。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领土、贸易、司法、关税、领海等主权遭破坏,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促进了中国外交、教育、经济、军事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第四篇章 反思篇
(一)中国因何战败?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伤亡比例如此悬殊让人惊讶,陈旭麓先生一句话道明了原因。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道光在扬威将军的折子上,问了一个问题:“该女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王?有无匹配?其夫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蓍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人看鸦片战争之结局: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既不在于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之根本力量。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认识: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的发动是英国强势的先进的工业文明全球殖民扩张中的一环,鸦片战争的战败是中国落后守成的农业文明受到激烈碰撞后难以维护正义和独立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战争让我们清醒了吗?
1.清朝高层的腐朽、无知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清朝统治者的反应:
①“痛心”:五口通商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②“开心”: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匙英曾向道光帝报称,此次与英夷头目协定的税则,通盘核算,于国课有赢无拙。
③“放心”:治外法权
1842年9月,钦差大臣著英向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
④“闹心”:公使进京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 “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竟然指示钦差大臣用外国来华贸易全部免税来换取条约中的外国公使驻京等四项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清朝统治者的四种反应,更能体现封闭下的统治者们的腐朽无知。
2.有识之士的探索:开始学西方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
“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畬《瀛寰志略》
3.社会的反应
1843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 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 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 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3.巩固新课
练习: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此观点( )
A.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B.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3.“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米,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4.(清)商埠之开,始多迫于条约,继则自保利权,轮舶走集,货物填委,其附近各地及与之关联者,罔不仰通商大埠之鼻息。而此通商大埠,又听命于世界各大商场……恒多不能自主。”材料表明晚清时期的商埠( )
①既有被迫开放,也有主动开放 ②带动了口岸附近地区经济发展
③逐步收回了被列强侵夺的主权 ④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接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