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9 19: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遇到的问题,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认识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回顾所学,理解中共八大关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正确性,理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深刻认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了解国民经济的调整,有针对性的补充材料,准确全面理解八字方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用历史照片帮助学生营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学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利用图片,一方面直观感受人们的愿望热情,另一方面理解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自主讲述当时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感受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经历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观察归纳分析。
板书设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学习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1956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导入,创设基于学生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的思绪顺利进入新课状态。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中国八大召开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多媒体出示材料: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把握提前完成。
(2)加强执政党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建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2.时间:1956年。
3.内容:
(1)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表现: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总路线的影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特别说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一、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史料二、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特点:“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危害:“大跃进”运动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1)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经验。
3.结果
(1)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和失误,探究这一时期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 、教训 。
生: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文化大革命”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64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归纳。
1.原因:
(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
(2)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4- -P165内容,梳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1966年春夏
“文革"全 面发动
1967年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69年4月
中共九大召开
1971年9月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
1972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
粉碎江青反革 命集团,“文革"结束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图片情境: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但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
新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工业:
①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给出袁隆平在从事水稻研究的图,介绍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3.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给出现有相应图片。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4.外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1)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这些外交成就极大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展示相应图片:
1971.10,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5.教育卫生: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和模范人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展示图片,简要介绍人物事迹。“铁人”王进喜1960年3月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作出卓越贡献;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称为焦裕禄精神;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人物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李四光,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邓稼先,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像他们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新中国有成千上万,他们只是其中的代表,是新中国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三)伟大成就建设的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课堂小结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脱离了正确方向: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成效显著,但是“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从整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