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9 20: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政、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等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史料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唯物史观。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成与败的辨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曲折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铺垫而成的,体会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课本阅读自学法,小组讨论法,读图用图法
课型、课时、教具
新授课,40分钟,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1幅图片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性和国家独立性受到巨大的威胁。第2幅图片是孙中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那么,清政府到底有没有被推翻?辛亥革命有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呢?辛亥革命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授新课
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曲折发展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壹: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
师:1901年,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朝专制统治岌岌可危,因此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改革上喻,这道上喻宣告了清末十年新政的开始。这历时十年的新政代表了清廷为自身存亡所做的最后一次挣扎,然而,清政府不会想到的是十年的新政却也是为自己挖好了灭亡的坑…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历史纵横的史料,找出清末新政的内容。
师:清末新政改革内容中对清政府影响最深的应当属于教育改革和编练新军。
史料分析:一、教育改革----革命者的温床(它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国内新式学堂当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图片:秋瑾)
二、编练新军---培养掘墓人(随着新军的士兵与军官开始接受新式训练课程,穿上卡其布制服,使用起欧洲与日本军队拥有的那类现代化军备,他们越发感觉到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众多积习竟是如此荒谬。——[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49》 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千人,其余则是摇摆不定的。——《辛亥首义回忆录》)
师:由于新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改革,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推翻清政府,孙中山首先举起反清的革命旗帜。
贰:辛亥革命的曲折发展: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所建立的组织以及产生的相关思想。

(课本109页图片)
师: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荐为总理,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革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结合课本109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我们推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地价,其现有之物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师: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
师:除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给清政府一沉重打击。在革命运动高涨之时,清政府又出台了一项政策——预备立宪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将清政府的这次立宪运动称为立宪骗局说,那么为什么它会被称为一场骗局呢?
首先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预备立宪的过程: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声势逐渐浩大,但第二次请愿运动后,亲政府仍然坚持9年的预备期,并且表示"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拒绝了立宪派的请求。第三次请愿,各省督抚也联名上奏,请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召开国会,清政府宣布将九年预备期改为三年,1911年组建责任内阁,清政府宣布的13人内阁名单中,皇族就有7人,被人讥笑为"皇族内阁"。经过这一系列的斗争,立宪派人士认为清政府无意立宪,而转向支持革命派。(图片)
师:武昌起义为什么我们称它为武昌起义,而不是上海起义?杭州起义?这要从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开始说起:阅读课本110页历史纵横栏目史料了解保路运动的详情。
师:随着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从武昌调兵进行镇压,导致武昌空虚,革命党人于是决定发动武昌起义。(图片:保路运动纪念碑 保路运动浮雕)
结合课本《辛亥革命形势图》,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其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还是被袁世凯所窃取(图片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片 孙中山召开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课本111页)
136207525146082867576200行政
行政
-85725304800国务员
国务员
7048501085852124075121920542925188595
-15240078105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
1390650331470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108585025717518097578105参议院
参议院
246697530480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30480097155立法
立法
281940078105司法
司法
问:从这些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哪些思想?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等,国家的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中国法制史和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的目的很难实现。
既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呢?(根据课本111页,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有雄厚的政治资本。(编练新军)
获得革命政权的支持。(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政权并未真正实现国家统一,各派把收拾局势的希望寄托袁世凯。应当说服袁以一举之劳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应当推他(袁世凯)为临时总统,以促其成)
同盟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不同程度表达对他的支持和赞赏。(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孙中山拥护他"民国确立,维护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性公一人是赖""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
立宪派,旧官僚也拥护袁世凯收拾大局。
逼清地退位。(材料:2000多年的帝制就这样被袁世凯终结了,没有血流成河,没有火光四起,没有鸡犬不宁,就这样平静地终结了,不是袁世凯,换作第2个人,燕赵之地,怕是免不了一场兵灾。)
师: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尽管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帝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叁、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结束的一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革命也非一朝一夕,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是曲折发展的,那么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课本112页)(分析史料 小组讨论)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随着帝制的取消,附生于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彻底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制度变革,身份变革)
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除旧布新(图片)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表格图片)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新青年杂志)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阀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太强大,革命力量太弱小)
民国三年(1914),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驱除鞑虏易,建立民国难。中国的革命之路,至此才刚刚开始。)
小结与作业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的开展起来,他们成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制定革命纲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力图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挽救民族危亡。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所以辛亥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曲折发展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