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比》考前押题卷(第一套)(PPT版+Word版)(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比》考前押题卷(第一套)(PPT版+Word版)(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3 08:22: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比》考前押题卷(第一套)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把40克糖溶解在400克水里,化为糖的溶液.糖和溶液重量的比是(  )
A.1:9 B.1:10 C.1:11 D.无法确定
2.把5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是(  )
A.1:20 B.20:1 C.1:21
3.比的前项和后项(  )
A.都不能为0 B.都可以为0
C.前项可以为0 D.后项可以为0
4.一个比的比值是1,后项是2.5,前项是(  )
A.2.5 B.1.5 C.2
5.一个比的后项是8,比值是,这个比的前项是(  )
A.4 B.3 C.6
6.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  )
A.加上10 B.乘2 C.加6 D.都不对
7.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到它的,比值就(  )
A.缩小到它的 B.扩大2倍
C.扩大8倍
8.2:3的前项加上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  )
A.3 B.4 C.6 D.9
9.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乙数和丙数的比是3:2,则甲数和丙数的比是(  )
A.5:2 B.5:4 C.4:5
10.甲、乙两个数的和是300,甲、乙两数的比是5:7,甲数是(  )
A.120 B.125 C.175 D.180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是   :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   :   .
12.一个比的前项是,比值是,后项是   .
13.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后项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
14.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加上   .
1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三.应用题(共2小题)
16.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驶向B地,当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0千米处与乙车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的速度比是14:9,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17.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8.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
19.=0.8=   ÷5=   %=   :1.6=   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比》考前押题卷(第一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把40克糖溶解在400克水里,化为糖的溶液.糖和溶液重量的比是(  )
A.1:9 B.1:10 C.1:11 D.无法确定
【分析】本题要先求出糖水有多少克,然后再求出糖和糖水的比即可.
【解答】解:40:(40+400)=40:440=1:11;
故选:C.
【点评】完成本题要注意审题,弄明白是求糖与糖水的比,而不是糖与水的比.
2.把5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是(  )
A.1:20 B.20:1 C.1:21
【分析】糖的质量是5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以糖水的质量是5+100=105(克),糖和糖水的比为5:(5+100),化简即可.
【解答】解:5:(5+100)
=5:105
=1:21;
答:糖和糖水的比是1:21.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应弄清:糖水的质量=糖的质量+水的质量,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比的前项和后项(  )
A.都不能为0 B.都可以为0
C.前项可以为0 D.后项可以为0
【分析】根据“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所以在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是0,就失去了意义;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分析知:比的前项可以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是0,就失去了意义;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的意义,应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一个比的比值是1,后项是2.5,前项是(  )
A.2.5 B.1.5 C.2
【分析】因为前项÷后项=比值,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因为被除数=除数×商,所以前项=后项×比值,据此解答.
【解答】解:2.5×1=2.5,
答:前项是2.5.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及应用.
5.一个比的后项是8,比值是,这个比的前项是(  )
A.4 B.3 C.6
【分析】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再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8×=6,因此,这个比的前项是6.也可设比的前项为x列方程解答.
【解答】解:8×=6,
因此,6:8=.
故选:C.
【点评】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即可解答.
6.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  )
A.加上10 B.乘2 C.加6 D.都不对
【分析】3:5的后项增加10,也就是后项变为5+10=15,15÷5=3,也就相当于比的后项乘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也要乘3,3×3=9,9﹣3=6,也就相当于比前项加6.
【解答】解: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加6,
即3:5=9:15.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此题是把比的前、后项都加一个数转化成都乘同一个数,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
7.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到它的,比值就(  )
A.缩小到它的 B.扩大2倍 C.扩大8倍
【分析】理解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如果前项不变,后项缩小几倍,比值就反而扩大几倍;以此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到它的,比值就扩大2=8倍;
故选:C.
【点评】此题与比的性质不同,需理解:如果前项不变,后项扩大(或缩小)几倍,比值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如果后项不变,前项扩大(或缩小)几倍,比值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8.2:3的前项加上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  )
A.3 B.4 C.6 D.9
【分析】前项加上4,就是6,所以前项扩大到原数的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后项也要扩大到原数的3倍,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知:2:3的前项加上4,变成6,则前项扩大了6÷2=3倍,
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扩大3倍,即后项应乘3.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值不变.
9.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乙数和丙数的比是3:2,则甲数和丙数的比是(  )
A.5:2 B.5:4 C.4:5
【分析】两个比中都有乙数,所以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中的乙数换成乙数最小公倍数,然后根据甲丙同乙数的比就能求出甲两两数的比.
【解答】解:甲:乙=5:6,
乙:丙=3:2=6:4,
甲:丙=5:4,
故选:B.
【点评】本题关健是通过乙数作为介体求出甲丙两数的比.
10.甲、乙两个数的和是300,甲、乙两数的比是5:7,甲数是(  )
A.120 B.125 C.175 D.180
【分析】解答此题时应先求出甲乙的总份数,然后求出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甲即可.
【解答】解:5+7=12(份),
300÷12×5
=25×5,
=125;
答:甲数是125.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知道两个量的和,又知两个量的比,求其中一个量,按比例分配解答即可.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是 1 : 3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 2 : 1 .
【分析】(1)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依此即可求解;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根据“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知道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由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1)因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所以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是1:3;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
所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2:1;
故答案为:1:3;2:1.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运用.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告诉的条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关系,列式解答即可.
12.一个比的前项是,比值是,后项是  .
【分析】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后项=比的前项÷比值.所以一个比的前项是,比值是,后项是÷.
【解答】解: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比的意义.
13.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 被除数 ,分数的 分子 ,后项相当于除法的 除数 ,分数的 分母 ,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 商 ,分数的 分数值 .
【分析】根据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解答】解: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故答案为: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商,分数值.
【点评】本题是考查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要记住.
14.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加上 24 .
【分析】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变成12,相当于比的前项乘上4,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也应该乘上4,变成32,就是加上24.
【解答】解: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由3变成12,相当于比的前项乘上4,
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也应该乘上4,由8变成32,也就是比的后项应加上24.
故答案为:24.
【点评】此题考查比的性质的运用:只有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才不变.
1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这个长方体长 15 厘米,宽 9 厘米,高 6 厘米.
【分析】根据“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可知一个长、宽、高的和是120除以4,一个长、宽、高的和按照5:3:2进行分配,进一步求出长、宽、高的长度.
【解答】解:要分配的总量:120÷4=30(厘米)
5+3+2=10
长:30×=15(厘米)
宽:30×=9(厘米)
高:30×=6(厘米)
答:这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
故答案为:15,9,6.
【点评】此题属于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关键是先求出要分配的总量,看此总量是按照什么比例进行分配的,再进一步求出每一个量.
三.应用题(共2小题)
16.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驶向B地,当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0千米处与乙车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的速度比是14:9,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分析】设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x千米,则甲车行了(x+30)千米,乙车行了(x﹣30)千米.由于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根据“甲车行得路程:乙车行的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即可列出比例(x+30):(x﹣30)=14:9,解比例即可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
【解答】解:设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x千米,则甲车行了(x+30)千米,乙车行了(x﹣30)千米.
(x+30):(x﹣30)=14:9
14(x﹣30)=9(x+30)
14x﹣420=9x+270
14x﹣9x﹣420=9x﹣9x+270
5x﹣420=270
5x﹣420+420=270+420
5x=690
5x÷5=690÷5
x=138
答: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138千米.
【点评】此题列比例解答比较好理解.列比例的关键是设出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等量关系式.
17.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求出三角形周长的总份数:3+4+5=12(份),再求得各边长占三角形周长的几分之几,根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运用乘法即可求出各边的长度.
【解答】解:3+4+5=12(份)
84×=21(厘米)
84×=28(厘米)
84×=35(厘米)
答:三条边分别是21厘米、28厘米、35厘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已知两个数的比(三个数的比),两个数的和(三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三个数),用按比例分配解答.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8.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 .
【分析】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解答】解: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19.=0.8= 4 ÷5= 80 %= 1.28 :1.6= 八 成
【分析】把0.8化成分数并化简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分母都乘4就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5;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4:5.再根据比的性质比的前、后项都乘0.32就是1.28:1.6;把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就是80%;根据成数的意义80%就是八成.
【解答】解:=0.8=4÷5=80%=1.28:1.6=八成.
故答案为:16,4,80,1.28,八.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0.8,根据小数、分数、百分数、除法、比、成数之间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即可进行转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比》知识讲解及考前押题卷精讲
(第一套)
专题复习课件
知识讲解
01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10 = 15÷10=3/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15  ∶   10  =  3/2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例:长是宽的几倍。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6、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9、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10、求比值:用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最好是写为分数(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分)
例如:15∶ 10 =15÷10=15/10=3/2
比 前 项 比号“:” 后 项 比值
除 法 被除数 除号“÷” 除 数 商
分 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 母 分数值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考前押题卷精讲
(全解析)
02
第二部分:学习检测
05
01
02
03
04
选择题
填空题
应用题
解答题
讲解流程
一.选择题
1.把40克糖溶解在400克水里,化为糖的溶液.糖和溶液重量的比是(  )
A.1:9 B.1:10 C.1:11 D.无法确定
【解答】解:40:(40+400)=40:440=1:11;
故选:C.
【点评】完成本题要注意审题,弄明白是求糖与糖水的比,而不是糖与水的比.
【分析】本题要先求出糖水有多少克,然后再求出糖和糖水的比即可.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2.把5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是(  )
A.1:20 B.20:1 C.1:21
【解答】解:5:(5+100)
=5:105
=1:21
答:糖和糖水的比是1:21.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应弄清:糖水的质量=糖的质量+水的质量,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分析】糖的质量是5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以糖水的质量是5+100=105(克),糖和糖水的比为5:(5+100),化简即可.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3.比的前项和后项(  )
A.都不能为0 B.都可以为0 C.前项可以为0 D.后项可以为0
【解答】解:由分析知:比的前项可以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是0,就失去了意义;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的意义,应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分析】根据“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所以在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是0,就失去了意义;据此判断即可.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4.一个比的比值是1,后项是2.5,前项是(  )
A.2.5 B.1.5 C.2
【解答】解:2.5×1=2.5
答:前项是2.5.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及应用.
【分析】因为前项÷后项=比值,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因为被除数=除数×商,所以前项=后项×比值,据此解答.
A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5.一个比的后项是8,比值是 ,这个比的前项是(  )
A.4 B.3 C.6
【解答】解:8× =6
因此,6:8= .
故选:C.
【点评】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即可解答.
【分析】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再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8× =6,因此,这个比的前项是6.也可设比的前项为x列方程解答.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6.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  )
A.加上10 B.乘2 C.加6 D.都不对
【解答】解: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加6,
即3:5=9:15.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后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此题是把比的前、后项都加一个数转化成都乘同一个数,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
【分析】3:5的后项增加10,也就是后项变为5+10=15,15÷5=3,也就相当于比的后项乘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也要乘3,3×3=9,9﹣3=6,也就相当于比前项加6.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7.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到它的,比值就(  )
A.缩小到它的 B.扩大2倍 C.扩大8倍
【解答】解: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到它的 ,比值就扩大2÷ =8倍;
故选:C.
【点评】此题与比的性质不同,需理解:如果前项不变,后项扩大(或缩小)几倍,比值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如果后项不变,前项扩大(或缩小)几倍,比值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分析】理解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如果前项不变,后项缩小几倍,比值就反而扩大几倍;以此即可得出答案.
C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8.2:3的前项加上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  )
A.3 B.4 C.6 D.9
【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知:2:3的前项加上4,变成6,则前项扩大了6÷2=3倍,
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扩大3倍,即后项应乘3.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值不变.
【分析】前项加上4,就是6,所以前项扩大到原数的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后项也要扩大到原数的3倍,据此解答即可.
A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9.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乙数和丙数的比是3:2,则甲数和丙数的比是(  )
A.5:2 B.5:4 C.4:5
【解答】解:甲:乙=5:6,
乙:丙=3:2=6:4,
甲:丙=5:4,
故选:B.
【点评】本题关健是通过乙数作为介体求出甲丙两数的比.
【分析】两个比中都有乙数,所以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中的乙数换成乙数最小公倍数,然后根据甲丙同乙数的比就能求出甲两两数的比.
B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0.甲、乙两个数的和是300,甲、乙两数的比是5:7,甲数是(  )
A.120 B.125 C.175 D.180
【解答】解:5+7=12(份)
300÷12×5
=25×5
=125
答:甲数是125.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知道两个量的和,又知两个量的比,求其中一个量,按比例分配解答即可.
【分析】解答此题时应先求出甲乙的总份数,然后求出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甲即可.
B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是 :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 : .
【解答】解:(1)因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所以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是1:3;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
所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比是2:1;
故答案为:1:3;2:1.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运用.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告诉的条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关系,列式解答即可.
【分析】(1)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依此即可求解;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根据“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知道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由此即可求解.
1
3
2
1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
12.一个比的前项是 ,比值是 ,后项是 .
【解答】解: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比的意义.
【分析】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后项=比的前项÷比值.所以一个比的前项是 ,比值是 ,后项是 .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
13.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后项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 ,分数的 .
【解答】解: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故答案为: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商,分数值.
【点评】本题是考查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要记住.
【分析】根据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值 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被除数
分子
除数
分母

分数值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
14.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加上 .
【解答】解: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由3变成12,相当于比的前项乘上4,
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也应该乘上4,由8变成32,也就是比的后项应加上24.
故答案为:24.
【点评】此题考查比的性质的运用:只有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才不变.
【分析】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3:8中,比的前项加上9,变成12,相当于比的前项乘上4,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也应该乘上4,变成32,就是加上24.
24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
1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解答】解:要分配的总量:120÷4=30(厘米)
5+3+2=10
长:30× =15(厘米)
宽:30× =9(厘米)
高:30× =6(厘米)
答:这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
故答案为:15,9,6.
【点评】此题属于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关键是先求出要分配的总量,看此总量是按照什么比例进行分配的,再进一步求出每一个量.
【分析】根据“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可知一个长、宽、高的和是120除以4,一个长、宽、高的和按照5:3:2进行分配,进一步求出长、宽、高的长度.
15
9
6
二.填空题
三.应用题
16.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驶向B地,当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0千米处与乙车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的速度比是14:9,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解答】解:设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x千米,则甲车行了(x+30)千米,乙车行了(x﹣30)千米.
(x+30):(x﹣30)=14:9
14(x﹣30)=9(x+30)
14x﹣420=9x+270
14x﹣9x﹣420=9x﹣9x+270
5x﹣420=270
5x﹣420+420=270+420
5x=690
5x÷5=690÷5
x=138
答: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138千米.
【点评】此题列比例解答比较好理解.列比例的关键是设出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等量关系式.
【分析】设A、B两地之间的路程有x千米,则甲车行了(x+30)千米,乙车行了(x﹣30)千米.由于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根据“甲车行得路程:乙车行的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即可列出比例(x+30):(x﹣30)=14:9,解比例即可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
三.应用题
三.应用题
17.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解答】解:3+4+5=12(份)
84× =21(厘米)
84× =28(厘米)
84× =35(厘米)
答:三条边分别是21厘米、28厘米、35厘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已知两个数的比(三个数的比),两个数的和(三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三个数),用按比例分配解答.
【分析】先求出三角形周长的总份数:3+4+5=12(份),再求得各边长占三角形周长的几分之几,根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运用乘法即可求出各边的长度.
三.应用题
四.解答题
18.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
【解答】解: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四.解答题
四.解答题
19. =0.8= ÷5= %= :1.6= 成
【解答】解: =0.8=4÷5=80%=1.28:1.6=八成.
故答案为:16,4,80,1.28,八.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0.8,根据小数、分数、百分数、除法、比、成数之间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即可进行转化.
【分析】把0.8化成分数并化简是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分母都乘4就是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5;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 =4:5.再根据比的性质比的前、后项都乘0.32就是1.28:1.6;把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就是80%;根据成数的意义80%就是八成.
16
4
80
1.28

四.解答题
谢谢您的观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