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9《赤壁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2: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 ”。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 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可按照上一篇导学案的指导)
1、整理文中生字词,疏通文意。圈画出重点字词句或无法理解的字词句以与同学交流。
2、反复诵读文章,理清课文结构脉络,探寻文章主旨。
3、体会本文精美的语言。
我的问题:(可标注在书上)
二、课内研讨
自学反馈(A级)
1、读音:
举酒属( )客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山川相缪(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歌窈窕( )( )之章 少( )焉 冯( )虚御风 桂棹( ) 相与( )
枕藉( ) 驾一叶之扁( ) 酾( )酒
2、内容疏通:
第一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三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四自然段: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五自然段: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从内容上看,从 到 到 。
从情感上看,从 到 到 。
问题研讨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变化?
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
②、悲又从何而来?根据文章内容从三个方面寻找。

?
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①、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
②、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3、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C级)
最后一段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图景,“客喜而笑”、主与客“不知东方之既白”表明了主与客怎样的心态?这里的客实际也可看成作者痛苦矛盾的另一面,那么本文由此表达了看样的情感态度?
三、拓展练习(C级)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乱石穿空(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7)公瑾当年,小乔(8)初嫁了,雄姿英发(9)。羽扇纶巾(10),谈笑间,(11)樯橹灰飞烟灭。故国(12)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3)。人生如梦,一樽(14)还酹(15)江月。
本词写于黄州时期,词作中流露的思想与本文有何异同呢?
四、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训练题,思考课后练习题。

【课堂检测】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山川相缪??? ??????④举匏樽以相属???????? ?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顺流而东也?????? ?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何为其然也?????????( )
???③而今安在哉?????????( )????⑤而又何羡乎!????????(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4、一词多义
(1)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 )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 )
F? 适大病,不能行? ( )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 )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 )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 )
(3)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 )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5)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 )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 )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课堂检测】
1、通假字:?①?属——嘱???????②冯——凭?③缪——缭???????④属——嘱
2、活用词:?①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定语后置)?????②(宾语前置)③?(宾语前置)????⑤?(宾语前置)
④(谓语省略,省略句)⑥(判断句)
4、一词多义
(1)适A? (享有)B? (到)C? (女子出嫁)D? (适合)E? (刚刚,才)F? (适逢)
(2)逝A? (流逝)B? (通“誓”,发誓)C? (去,消失)D? (跑)
(3)曾A?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虽A? (即使)B? (虽然)
(5)固A? ? (本来)B? (险固)C? ?(使动,使……稳固)D? (顽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