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精品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精品课件5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8 23: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祖籍浙江绍兴。字佩弦,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
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
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
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
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1948年病逝于北
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介绍:
整体把握:
所谓“文眼”,顾名思
义,也就是能关系到文章内
容结构的关键句。这句“立
片言以居要”,一锤定音,
定下文章的抒情基调。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为什么不宁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
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
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
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
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
塔”了。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
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
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
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
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
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
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摘自朱自清的一
封信)
整 体 感 知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寻求宁静
暂得超脱
思乡之情
不宁静
暗线是心情:
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
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忧愁与喜悦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
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
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
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
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
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都是“淡淡的”。
明线是游踪:
小路
家门
荷塘
四周
寻求宁静
暂得超脱
思乡之情
不宁静
暗线是心情:
分析鉴赏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例1:“风来花底鸟语香”
例2:“鸟抛软语丸丸落”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听觉转嗅觉)
(听觉转视觉)
(视觉转感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句的感染
力和生动性,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更好地
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总结:
★本段层次井然,由叶到花、香,最后写颤动和
流水。由上而下,动(把荷塘写活了)静、虚(想象
和联想,写出了神韵)实结合,形神兼备。
合作讨论赏析第五段:
1.先概括出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以及特点。
2.以某些词语、句子为例,分析作者从哪些角
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色的?
方法:

仿佛是有人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这样写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
喜爱之情。
与“流水”照应,给人一种奶白色而
又鲜明欲滴的实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
辉照耀、向下倾洒的景象。


月光下荷叶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黑影”似与全文意境不合,你是
怎样理解的?
相通点有:
和谐、优美、错落有致(光影忽明忽暗,音
调时高时低)。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着的名曲”
从视觉转到听觉。
艺术效果:
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光影与名曲两相烘托,意象叠加,带来
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体会这两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他想摆脱心里的不宁静,追求宁静,所以荷
塘景色一派幽静安宁。文章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
是“淡淡的”,所以笔下“荷塘月色”的主要特
点也是淡淡的。色彩上,花“白”,雾“青”,
云“淡”,都是淡色;声音上,歌声“渺茫”,
流水“脉脉”;情态上,花羞涩,月没有朗照,
在“小睡”,下文远山只有些“大意”。不浓不
淡,不明不暗,一切都那么调和适中,正是作者
从中和主义出发的一种生活情趣的流露,环境与
心境达到了高度和谐。
《采莲赋》
《西洲曲》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月光下荷塘幽雅宁静
热、动
冷、静












  1.从内容分析,游月下荷塘未能摆脱“不宁静”,却描写了一幅欢快热闹的景象,不仅反衬了此时之静,而且表现了一
种美好的愿望、向往!
  2.从文思分析,有月下荷花而“采莲”嬉戏、思人,顺理成章。
  3.从对比分析,有冷有热、有静有动,强烈对比,写出了内心矛盾。
参 考
向往宁静——[自由]
叠词的使用: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缕缕
密密
脉脉
静静
薄薄
淡淡
叠词的使用: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
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画面美),同
时又给人音韵和谐之感(音乐美),
更渲染了氛围(意境美),艺术表现
力很强。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谈谈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量词的使用:
“叶子与花也有一( )的颤动”;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 )凝碧的波痕”;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 )远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路
灯光”。
“一丝”“一道”“一带”“一两
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
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
诗情画意的作用。
精美的修辞
鲜 明 的 比 喻
奇 妙 的 通 感
传 神 的 拟 人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精妙叠词的音乐美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精当动词的情态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直觉法 [利用朗读直觉感知]
2.删除法 [针对叠词]
3.替换法 [针对动词]
语言美
方法指导
情调美
找出每段体现心情的关键词
颇不宁静——悄悄
不宁静——寻宁静
寂寞——怕人——很好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另——世界——自由——独处——且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片刻宁静]
情调美
找出每段体现心情的关键词
得而复失宁静
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喜悦——片刻
哀愁——长久
荷塘月色
具有现实意义的客观物象
富有象征意味的精神圣地
文学 —— 话语模式
心灵荷塘
文人心态与人格精神的写照
散 文
写景
抒情
美点:
画面美——朦胧女性
语言美——精致灵动
情调美——旋律起伏
个性、人格印记
独特性、时代性
语言技巧
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这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然而,在这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家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研究学习
  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荷与月的诗句或优美文段,动手查一查资料,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说出她们所表达的感情或运用的手法。
感悟高洁的荷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呆莲曲》)
  2.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元·刘秉忠《干荷叶》)
  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燎沉香,消溽署。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韧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宋·杨万里《小池》)
  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夭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莫恨红葩犹未烂,叶香元自胜花香。(《湖上口号》)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体味纯静的月
  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4.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宋·岳飞《小重山》)
  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宋·苏轼《卜算子》)
6.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练习三:
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
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
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的,
说明写法的细腻;
第三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
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
第四则材料是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
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
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