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课
导
入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蔡元培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就
任
北
京
大
学
校
长
之
演
说
蔡元培
学
习
目
标
1.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大学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并进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作
者
生
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作
者
作
品
唐振常《蔡元培传》(节选)
1916年前北大的概况
蔡元培的改革措施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坚决批判封建复辟思想,反对“尊孔读经”,针对宗教迷信活动,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发表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与人生》等文章和演说。
作
者
作
品
蔡元培手迹
生
字
注
音
肄业(yì)??
提携(xié)
弭谤(mǐ)
孜孜求学(zī zī)
造诣(yì)
矫正(jiǒo)
冶游(yě)
敷衍(fū yǎn)
贻误(yí)
砥砺(dǐ lì)
切磋(cuō)
相勖(xù)
店肆(sì)
裨益(bì)
旁稽博采(jī)
会晤(wù)
商榷(què)
訾詈(zǐ lì)
多
音
字
辨析
长:zhǎng (校长)
cháng (特长)
称:chēng (称赞)
chèn (对称)
丧:sàng (沦丧)
sāng (丧事)
鲜:xiǎn (鲜为人知)
xiān (新鲜)
塞:sè (塞责)
sài (边塞)
sāi (活塞)
形
近
字
辨
析
肄:(yì) 肄业???
肆:(sì) 酒肆
诣:(yì) 造诣
旨:(zhǐ)宗旨
聘:(pìn) 聘请
骋:(chěng)驰骋
贻:(yí) 贻误
殆:(dài)殆尽
籍:(jí) 国籍
藉:(jí) 狼藉
骄:(jiāo)骄傲
矫:(jiáo)矫正
成
语
积
累
问心无愧 孜孜以求
束之高阁 以身作则
责无旁贷 无动于衷
以诚相待 开诚布公
刮目相看 终南捷径
字
词
解
释
【刮目相见】
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
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
形容进展迅速。
【长斯校】
当此校校长。
【提携】
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
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
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
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
磨练。
【营营】
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
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字
词
解
释
【店肆】
店铺。
【视事】
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
深入钻研。
【裨】
有益。
【商榷】
商讨。
【肄业】
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学习。
【终南捷径】
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弭】
消除,平息。
【日偷】
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
【相勖】
相互勉励。
【訾詈】
指责,诋毁,谩骂。
读
文
知
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结构与观点
细
读
慢
品
抱定宗旨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
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砥砺德行
1、必要性:有败德毁行之事
2、重要性:关乎国家兴替
3、责任: 力矫颓俗
读罢全文,你从文中看到北大当年存在着怎样的腐败现象?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
探
法
悟
旨
鉴赏要点:
1、巨大的现实意义
2、感人肺腑的情思
3、清晰明快的思路
4、古朴典雅的语言
(1)巨大的现实意义 :
课文作为就职演说,阐释了自己的治校纲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侧重后者。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作者治校的大计方针融合在这三点要求之中,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2)感人肺腑的情思 :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3) 清晰明快的思路: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4)古朴典雅的语言 :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 北大老照片
著名的北大红楼
今天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