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悄悄)问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悲,伤) 漂沦(沦落)憔悴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选C。A.快:畅快。B.回灯:重新掌灯。惨:悲伤。D.拢:扣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曲终收拨当心画 当心:小心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选A。B.当心:对着琵琶的中心。C.去来:走了以
后。D.掩泣:掩面哭泣。
﹒
﹒
﹒
﹒
﹒
﹒
﹒
﹒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
为名词作状语。
﹒
﹒
﹒
﹒
﹒
4.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选D。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③古义:于是创作;今义:①表原因的介词,②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鼓出来。⑥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义:以前,先前;今义: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⑩古义:整理;今义:使繁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5.名句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5)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
(6)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009·辽宁卷)
答案:(1)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唯见江心秋月白
(4)同是天涯沦落人
(5)江州司马青衫湿
(6)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二、课内阅读
阅读《琵琶行并序》,完成6~9题。
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7.“无管弦”三个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管弦”三个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8.从第二段中勾画出能体现琵琶女“声中之情”的诗句,并分析一下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关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缘由: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寞和孤独。
9.“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景物描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融融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入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0~11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10.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选B。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注释,把握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1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应先说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诗的相关内容赏析其作用。注意审题,要求是举出两种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四、语言表达
14.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把所列举的诗人及其诗句相对应,不能出现对应错误,还要概括出所引诗句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1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
(1)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质疑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按要求分别选用陈述句、反问句来完成题目,学生须明确两种句式的特点、表现方式,然后根据特定情境组织语言。由此可增加其他句式特点的储备,如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散句和整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等。
参考答案:(1)上学、放学由家长接送,可以保障安全,增进亲情。(或:上学、放学由家长接送,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让家长省心。)
(2)难道上学、放学家长不接,孩子就会不安全?就会淡化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