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振长策而御宇内 
C.而倔起阡陌之中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选B。A.“从”通“纵”;C.“倔”通“崛”;D.“景”通“影”。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黄河以西。这里的“河”,专指黄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倒下,指在战场上被打死的人。 
 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器具,即大桨。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士兵。 揭:揭开。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论,著作。 黔首:贵州的百姓。 
﹒ 
﹒ 
﹒ 
﹒ 
﹒ 
﹒ 
﹒ 
﹒ 
﹒ 
﹒ 
﹒ 
【解析】选A。B. 橹:盾牌;C. 兵:兵器;揭:举;D.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解析】选C。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 
﹒ 
﹒ 
﹒ 
﹒ 
﹒ 
﹒ 
﹒ 
﹒ 
4.下列语句中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⑧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 
﹒ 
﹒ 
﹒ 
﹒ 
﹒ 
﹒ 
﹒ 
【解析】选C。“之”字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动词,到。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天下笑者,何也?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选D。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6~9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施:施行 
【解析】选B。抗:匹敌,相当。 
﹒ 
﹒ 
﹒ 
﹒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解析】选D。“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省名。 
﹒ 
﹒ 
﹒ 
﹒ 
﹒ 
﹒ 
﹒ 
﹒ 
【解析】选D。A项,“之”,①助词,的;②指示代词, 
这些。B项,“于”,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 
C项,“向”,①副词,先前;②介词,朝着。D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9.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解析】选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即当世统治者的,因此“后世”不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孝文帝说之 是说也,人常疑之 
C.贾生尽为之对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上因感鬼神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 
﹒ 
﹒ 
﹒ 
﹒ 
﹒ 
【解析】选C。都是介词,“替”。A.动词,写;动词,致意,引申为“劝酒”。B.形容词,通“悦”,喜欢;名词,说法。D.介词,因为;介词,依照,凭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一项是( )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⑥为赋以吊屈原 
A. 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A。⑤写天子疏远贾生,⑥是贾生在流放路上“意不自得”而作赋抒怀。 
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选B。“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关键点:应将“故” 
“学事”“征”的含义准确译出) 
(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受到贬谪而离开,心里很不自在。(关键点:应将两个“以”和“自得”的含义准确译出) 
(3)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孝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又喜爱读书,(文帝)因此才让贾谊担任他的老师。(关键点:第一句必须译成判断句,“爱”和“傅”的含义必须准确译出)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参考答案: 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15.清明节网上祭扫渐成一种时尚。清明节来临之际,请你到贾谊的网上纪念馆凭吊一下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针对其才华、遭遇和英年早逝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发表看法时,要紧扣“才华”、“遭遇”、“英年早逝”,表达出惋惜之情。 
答案(示例):“才调无伦”的贾生33岁即撒手尘寰,是自责太傅的失职忧郁而死吗?不是。是那些权贵不容你,是嫉妒、毁谤扼杀了你。但你又为何非学屈原投汨罗江,不学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信史照尘寰?你的逝去,给后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的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