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9 16: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标要求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
“文明”(civilization)的内涵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230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800年
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人类文明的产生?
适宜的自然环境是文明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文明的产生?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农耕畜牧
手工业
商业
生产力提高
生产效率提高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统治者
被统治者
定居
定居点
早期城市
国家
政府
军队
监狱
文字
穷人
富人
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文明区域及古国
发展阶段
政治成果
文化成果
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约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前3千纪,在印度河流域大平原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的国家
东亚(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前2070开始经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甲骨文、青铜器、夏历、
《诗经》、长城、
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
西亚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南亚
(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印度
由一系列城市国家到统一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君权神授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位制
象形文字、
太阳历、莎草纸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
佛教
阿拉伯数字
文学、历史学、哲学
欧洲南部
古希腊
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主制
由分裂到统一
君主专制
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君权神授、金字塔、




海洋
文明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涉及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内容
(正文共3500行、282条)
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汉谟拉比









君 权 神 授
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
  从左到右依次为第四王朝门卡乌拉(胡夫之孙)、哈夫拉(胡夫
之子)胡夫三位法老的金字塔,小金字塔是孙子的几个妻子。金字塔
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金字塔墓道
埃及法老图坦哈蒙的金棺
木乃伊制作流程
从左至右为:肺、肠、肝、胃。
内脏放置容器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埃及文明之间又存在哪些差异呢?
两河文明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尼罗河文明
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文明有何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
古埃及
河水的不定期泛滥以及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恐惧、悲观)
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自信、乐观)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主要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吠舍,由普通劳动者构成
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后来形成贱民阶层
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宗教后盾就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
(祭司)
刹帝利
(统治阶层 战士)
吠舍
(雅利安人 农民 牧民 商人等)
首陀罗
(非雅利安人 奴隶 仆人等)
达利特
(贱民 罪犯 战俘 跨种姓婚姻及后裔)
吠陀,婆罗门教经典。
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古印度文明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文明有何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
古埃及
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恐惧、悲观)
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自信、乐观)
古印度
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印度文明的分散性也导致了种姓制度严密性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世界文学的瑰宝
希罗多德
《希腊波斯战争史》
成为西方的历史之父
希腊神话故事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海洋)对文明有何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山岭沟壑的地形
本地资



三面环水 海岸曲折 港湾众多
在三大洲交汇
海外贸易频繁
海外殖民活动
汲取亚非文明成果
适合农耕土地少
商品经济发达
有必要
航海与海军的发展
有能力
有基础
创造自己独特文明
文化:平等互利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经济:促进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古希腊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
汲取、借鉴东方文明成果
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各种文明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之所以出现类型不一的文明,是因为创造文明的人们的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等环境不同。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去面对多样的文明。
作业
1.结合课件里的表格整理笔记
2.完成课后检测题(一张小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