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9 17: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2500年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000年
北纬30度线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分配方式
社会分工
居住方式
生产区域
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
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无固定场所
居所固定在土地周围,形成聚落,成为城市中心和市场的雏形
在固定的土地上播种收获,有保护和掠夺土地的战争需求
集体采猎才能生存,无分工
农业分离出手工业,促进了交换和交易,后期出现管理等分工
生产效率低下,财产公有
生产力提高产生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阶级剥削的产生创造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
生活方式改变
文 明
产生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冶金等技术和艺术的发展
出现早期城市
产生强制机关
产生国家
君主领袖
社会意识
文字
思考:为什么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雅典卫城
埃及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印度婆罗门教
商后母戊鼎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巴比伦文明 -- 西亚两河流域
文明
产生
古巴比伦
王国统一
亚述帝国
前36C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城邦混战
苏美尔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地区争霸
阿卡德人、苏美尔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诸国纷争
赫梯、加喜特、埃兰、亚述
前29C
前24C
前18C
前16C
前8C
两河流域地形图
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两河的上游基本在山岭和高原中流淌,中下游地区则形成一块巨大的的冲积平原,把一片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
地理概况
各族相争、战争频繁
(一)古巴比伦文明 -- 西亚两河流域
上部分·浮雕
显示君权神授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下部分·正文楔形文字雕刻
思考:为什么两河流域能出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
——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法典正文共282条法律条文
——摘编自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第1—25条
道德范畴(诬陷、偷盗等)
第26—42条
国家范畴(兵役、劳役等)
解决财源兵源问题
第43—282条
私人范畴(租地、土地纠纷、租赁、商贸、债务、寄存、婚姻、继承、人身伤害、医疗、人质、船业、雇工、奴隶纠纷等)
内容全面 私法为主
材料4: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字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在《汉穆拉比法典》颁布之前,两河流域已有《乌尔纳木法典》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苏美尔法典》、《苏美尔亲属法》、 《埃什努那法典》 、《李必特·伊丝达法典》。
——摘编自 于殿利《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材料1: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把两河流域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他厉行中央集权,把宗教、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集中于一身……统一的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法律。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史料阅读 为什么两河流域能出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材料2: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都是虎视眈眈地要来夺取这块肥沃的绿洲。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间的竞争攘夺。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材料3: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法制:两河流域有重视法律治理的传统
经济: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工商业发达
社会:各族不断入侵争战,民族关系复杂
政治:汉谟拉比实现集权统一,需巩固统治
尼罗河流域地形图
地理上的埃及是指尼罗河下游所冲积的一条狭长谷地和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大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埃及东接红海和阿拉伯大沙漠,南接非洲内陆的原始丛林,西接撒哈拉大沙漠,北濒地中海,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
地理概况
思考:为什么古埃及可以较早实现集权统一的政治?
文明产生
早王朝
约BC3500
约BC3100
约BC2181
瀑布
地中海
撒哈拉沙漠
沙漠
中王国
中王国
外族入侵
约BC2040
约BC1786
BC1567
约BC1085
统一
统一
统一
新王朝
统一
发达的农业:尼罗河泛滥带来沃土
便利的交通:尼罗河贯穿南北
封闭的地形:四周有天然屏障
(二)古埃及文明 --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古王国
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已实现统一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法老自称为神的后代或者神的化身,掌握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公共工程、军事、宗教等事务的一切大权。
金字塔的建造既需要强大的政府组织能力,也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
金字塔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地方,因为古埃及人特别重视来世,认为“灵魂不死”,所以很注重对尸体的永久保存,以保证来世的复活。
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金字塔
(二)古埃及文明 --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太阳神 拉(Ra)
万物创造者
埃及的天空终年都是万里无云,炽热的阳光抚育着大地,所以太阳神拉被认为是万物的创造者
奥西里斯(Osiris)
农业和丰饶之神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保证了农业的丰收,所以奥西里斯被认为是仁慈、生命的给与者
埃及人经常礼拜的主神
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
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历
(二)古埃及文明 --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归纳总结 如何理解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流域
定期泛滥
贯穿南北
水源沃土
相对隔绝
莎草
烈阳高照
历法:
太阳历的制定
政治:
较早集权统一
宗教:
太阳神拉为万物创造者
经济:
农业发展
社会:
相对稳定
文化:
莎草纸的发明
建筑:金字塔的建造
集权统一,定期农闲
(二)古埃及文明 --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古印度地形图
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产生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由土著人创造。其文明昌盛但很快衰落,之后雅利安人迁入,古印度文明从此开启一个新阶段。
内部分裂割据,外族入侵征服
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代
前25C
孔雀
王朝
南北对峙时代
列国时代
前18C
前8C
前4C
前2C
达罗毗荼人(土著)
雅利安人入侵与统治
波斯帝国入侵
亚历山大帝国入侵
大夏、安息、塞种人入侵、
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
统一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两大水系灌溉着北印度广阔的平原,为农业的发展造成有利的条件。
地理概况
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人入侵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河
喜马拉雅山
苏莱曼山
开伯尔山口
塔尔沙漠
材料1:正是由于幅员辽阔和山川阻隔、交通困难,将这片国土分割为数不清的地理单位,这既加深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形成长期独立的政治单元,始终保持离心的割据倾向。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
材料2:地理环境给外来者安排了进入印度的孔道,其中最便利的途径是通过印度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从雅利安人起,接着是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是沿这一路线而来。对印度人防御不利的是塔尔沙漠梗阻在印度河和恒河之间,无法动用北印度全部资源来对付入侵者。
——涂厚善《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分裂割据
外族入侵征服
史料阅读 影响古印度文明政治特点的地理因素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
1.出身决定等级
2.职业固定世袭
3.禁止通婚
4.法律地位不平等
5.宗教权利有别
6.宣扬来世和轮回
婆罗门:宗教祭祀
刹帝利:军政特权
吠舍:普通劳动者
首陀罗
供养以上三个等级




婆罗门教把原人身体部位比作四个种姓
公元前6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种姓矛盾的激化,印度出现众多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流派,其中佛教影响最大,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产生一定冲击。但是佛教在整个印度历史上并未占据主流地位,婆罗门教及之后演变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的主流宗教。
贱民被排除在四大种姓之外,是一个受奴役和极贫困的阶层,被认为是不洁和污秽的,贱民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贱民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思考 : 种姓制度给印度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1:“各种姓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一部分人认为另外一部分人”污秽“而不愿同他们接触,而不可接触者内部也分成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因此,在印度教种姓中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的世界观。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印度从古至今很难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材料2:种姓社会的本质是分离而不是凝聚,这种分离性不仅仅表现在种姓自身不断分裂,印度教徒把外来者视为”不净“而加以排斥,这种等级主义态度影响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今日印度民族和教派众多、民族矛盾和教派矛盾异常尖锐的文化心理根源。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不同种姓的显著区别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宗教民族矛盾丛生
爱琴海地形图
爱琴文明
荷马时代
城邦时代
希腊化
前21C
前8C
前16C
前4C
亚历山大帝国
古代希腊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心区域包括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海,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同时爱琴海里遍布岛屿。
地理概况
三面环海
港口众多
山脉隔绝
海岛密布
山多地少
地接三洲
小国寡民
独立自治
吸收西亚
北非文明
工商业发达
海外贸易
海外殖民
城邦政治
文化丰富
自由、冒险
平等互利
进入铁器时代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公民政治
城邦的最高统治权寄托于公民集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所谓直接参与的手段,就是参与公民大会。
——摘编自《世界古代史》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城邦政体类型
君主制
僭主制
寡头制
贵族制
民主制
低 公民大会权力 高
公民是参加司法事务和职权机构的人,具体地说,就是担任或者有资格担任各种行政职务和参加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的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公民要求
祖籍本邦、有一定经济基础、成年男性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民主制的典范——雅典
主要机构
职权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
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全体公民
五百人议事会
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
抽签选举 ,每届一年;最多可任两届
民众法庭
司法审判
抽签选举
政治家 伯里克利
哲学家 苏格拉底
数学家 欧几里得
历史学家 修昔底德
戏剧家 埃斯库罗斯
相对开放自由的民主环境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政治:公民参政
公民参政
雅典民主制的典范
神话:神具人性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
神人同形同性
哲学:人的地位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历史:人的生活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雕塑:人体健美
《掷铁饼者》
《断臂的维纳斯》
文学:人性多彩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保持中华文明的自信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古希腊文明
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时间
约前3500年
约前3500年
约前25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2000年
经济
商贸发达
农业发达
农业发达
农业发达
商贸发达
政权
战乱频繁
集权统一
分裂割据
集权统一
城邦政治
统治
法律
神权
种姓
家国
公民
延续
中断
中断
中断
一脉相承
中断
主要成就
《汉谟拉比法典》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楔形文字
金字塔
太阳历
莎草纸
象形文字
阿拉伯数字
佛教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后母戊鼎
甲骨文
儒学
长城
希腊神话
哲学、数学
雕塑
历史学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