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乘法分配律 3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乘法分配律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4-12 12: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侓,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利用分配律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五月份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比赛,老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65×5+45×5  (65+45)×5
谈话:大家都认为第一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再算一共多少元;第二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再算买5套衣服要多少元。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在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表示得数是相等的?
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提问:假如×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数量都是6件、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元吗?
要求:每一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板书:32×6+65×6 (32+65)×6
………
提问:既然这些算式每一组的结果都相等,那么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什么?
谈话: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
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来说服老师,好不好?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3.体验感悟。
谈话: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老师,看来,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存的规律。小声地读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发现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课件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20
(9+7)×2  8×2+6×2
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你能想个办法改一改,使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变成能组成等式的吗?
谈话:原来真的是有规律的,那么你能说一说是什么规律呢?
4.提示规律。
谈话:大家说得不错,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个“交朋友”的游戏吧!
电脑出示:(80+20)×4,谁是它的朋友?
分别出示:(a+100)×5,(42+45)×▲
提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写不完,怎么办呢?
课件出示:
谈话: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分别出示:35×8+65×8  9×12+9×282
交朋友做游戏,玩过一会,就该分头回家啦。你看,35和65找起伞,跟好朋友8说再见呢。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用自己的办法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了吗?
小结: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
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把74看成74×1)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3.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提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谈话: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得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四.总结回顾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了启发?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