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的应用 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的应用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4-12 13: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自学例5
自学指导: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X=12.8×10 ÷8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练习:P60“做一做”第一题。
自学例6
自学指导: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4.练习:P60“做一做”第二题。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三、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