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0 10: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变与不变间的历史坐标
20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CONTENTS
目 录
01
02
03
04
四海之内皆兄弟
是非成败转头空
旗帜鲜明开新篇
回首来时路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及东欧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案例
感悟社会主义真谛
四海之内皆兄弟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一览
以苏联为核心,二战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以及后来加入的古巴、安哥拉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冷战对峙。
THE COLD WAR
四海之内皆兄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对峙格局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同志+兄弟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材料:苏联利用其提供的3亿美元贷款中的一部分向中国提供50个大型工程项目,帮助中国恢复和建造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苏联与中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承诺在1953~1959年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程项目。协议还规定,连同1950年的50个项目,将在1953~1959年分别开工……。
——杨泽喜、左世元·《试析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四海之内皆兄弟
二战后期,苏联越出国境线作战,解放了东欧国家的同时,一并将斯大林模式植入。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以“斯大林模式”为样板,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神化为政治符号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提出时代之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非成败转头空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再看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仅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期间,为击溃纳粹德国作出巨大贡献。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党中央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指令性计划
是非成败转头空
是非成败转头空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再看斯大林模式
党中央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指令性计划
到50年代,问题暴露了出来。虽然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 1950年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农村情况更差,有的农庄的工分只有几戈比。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是非成败转头空
▲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评价
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
鲁莽的改革者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提出,到1980年左右"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4年4月1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讲话时,把他的“共产主义”概括为“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材料:尽管他不断想出一些新点子,想改变苏联的旧貌,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工作领导方法,用旧机制去推行新措施的典型做法,他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黄苇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是非成败转头空
▲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评价
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956年赫鲁晓夫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是非成败转头空
▲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放宽对私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保守的改革者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材料: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徐天新·《当代世界史》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是非成败转头空
▲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放松对私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保守的改革者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当时面临的经济任务是:扭转已开始出现的速度下降趋势与提高经济效益。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未取得进展。
——据《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问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后期,苏联经济下滑的原因。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停滞。
是非成败转头空
激进的改革者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否认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
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内容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推行私有化,但是收效不佳。后来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
▲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材料:经济秩序混乱。1989年和1990年1—4月因族际冲突和罢工造成的工时损失分别达到700万和950万人次;生产急剧下降。1989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指标没有完成,199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商品短缺。1990年苏联能够提供的各种日用品、食品等商品仅仅能够满足居民需求12.9%;通货膨胀更是达到天文数字的增长,老百姓多年积攒的存款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纸……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是非成败转头空
激进的改革者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否认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
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内容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推行私有化,但是收效不佳。后来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
▲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雅科夫列夫提出应当考虑将苏联共产党
"一分为二"。
阿尔巴托夫院士认为"党可以分裂成两
个或三个,包括一个强大的社会民主派"。
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称,
"俄罗斯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
国独立,随后俄罗斯联邦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提出了独立的主张。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是非成败转头空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语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解体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分裂为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15个国家。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思考:
对比前两次改革,戈尔巴乔夫是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的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
戈尔巴乔夫的性格表面上看很激进,但他却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改革最先从“禁酒”开始,但最后不了了之。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转向,经济领域的“加速战略”未取得成功,于是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赫鲁晓夫刚愎自用、作风霸道、专横独断,对待重要事件的态度决策草率,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使得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不知道该怎样做,晕头转向。
材料: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的责任。早在1980年,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文革”的沉痛教训时就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陆南泉·《再看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思考:
在苏联的改革中,怎样看待领导人的作用?
苏联的解体是因“人”,还是因“势”?
什么是“人”,什么又是“势”?
是非成败转头空
“把克里姆林宫推下灾难的深渊,并非哪一个事件或者某一项政策。如果当年克里姆林宫没有面临美国的军事挑战、在波兰军管和阿富汗战争的地缘政治挫折、在石油出口方面因油价暴跌蒙受数百亿美元硬通货损失,以及无法获得西方技术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累积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可以闯过风暴。
——彼得·施威泽(美国冷战学者)
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主要理由是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苏联解体的根本和关键原因在执政党的变质。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这个党, 执行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党的变质引起思想路线的变化—思想路线的变化引起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围绕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它的话题无休无止,影响、原因、假设等等,历史的多棱镜映照出多重镜像,对历史真相的探寻永不止步……
是非成败转头空
二战后期,苏联越出国境线作战,解放的东欧国家的同时,一并将斯大林模式植入。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以“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
斯大林神化为政治符号
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
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改革
是非成败转头空
是非成败转头空
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改革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民主德国
改革内容
社会主义自治,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 积极性。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
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布拉格之春”。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都没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材料: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是非成败转头空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演变。

现实原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到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蜕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剧变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结果: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一次重要会议
一个伟大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
各方面工作焕然一新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开启经济体制改革
重新恢复双百方针
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
走强军兴军之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经济建设
旗帜鲜明开新篇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一些人对中国是否坚持改革开放产生了动摇。
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
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最清醒的国情定位?
什么是衡量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
旗帜鲜明开新篇
成绩
成绩
成绩
成绩
成绩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语
2019年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增至30924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2019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破1万美元。
2019年我国GDP为99.08
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位。
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3万元。
2019年高铁总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
举世瞩目的成绩
旗帜鲜明开新篇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旗帜鲜明开新篇
举世瞩目的成绩
1.政策实验:改革开放以来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各领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创造的独特治理经验。
2.探索经验:通过科学甄别局部创造的经验,遴选出对全局有价值的政策举措予以复制推广。
3.降低风险:当决策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政策试验能够分散治理风险,有效避免改革“翻烙饼”。
4.凝聚共识:决策者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根据试点试验结果作出更大范围决策,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据张克《中国治理的政策密码》整理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旗帜鲜明开新篇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的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不变的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变的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如磐初心。
一脉相承
责任·使命
旗帜鲜明开新篇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几经曲折,坚定过、迷茫过、期待过,但答案不会永远沉睡……
一体两翼
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
阶级斗争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回首来时路
回应时代之问
赫鲁晓夫:牛肉+土豆的社会主义理论
勃 列 日 涅 夫: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唯有“变”是“不变”,
社会主义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永远神圣至上的铁律;发展模式应量体裁衣,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回首来时路
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是永恒不变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质朴要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说,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讲到,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回首来时路
历史坐标
历史不曾远去
唯有以史为鉴
方能继往开来
历 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