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1. 元素观的建立
挖掘教材中的元素观
感知阶段
建立阶段
应用阶段
感知阶段
初步体验物质微观上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学生初步感知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建立阶段
分子和原子
原子
原子结构
离子
元素
化合价
应用阶段
构建元素观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学以致用,用进废退
2.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解读2017版课程标准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不同层次认识物质多样性
第二层次
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三层次
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
学习层次逐步提高
学会对物质进行分类
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逐步深化
本节课目标:
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判断不同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知道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多的常见元素。
认识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通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史资料,初步体验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唯物主义观点,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路
任务驱动---突破难点,应用理解
任务一
画出物质微观组成
任务二画出镁条燃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任务三填写分析表格
任务四概念应用
从O原子、O2-离子、18O同位素原子的认识分析得出概念
生活中概念的应用
任务一:
请同学们思考这几种物质的组成,在学案上画出微观图。并观察这些微粒共同点。
桌面放 盛放有氧气的集气瓶
盛有蒸馏水的烧杯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
宏观
微观
任务二: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二氧化碳C16O2
水 H2
阳光
氧气
2
葡萄糖
C6H1216O6
研究光合作用的变化本质
16O
16O
18O
18O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物质
含氧
微粒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O2
O
8
8
8
MgO
O2-
8
8
10
H218O
18O
8
10
8
任务三:分析下列表格,找到决定元素本质的粒子
氧元素
元素: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
(宏观)
辨一辨:下面的表述正确么?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任务四
阅读《诗意的原子》书中的这一段话,思考
你呼出的碳
玉米秸秆的一部分
公牛的肌肉
狐狸的胡须
这些物质中的碳是什么关系呢?
水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氢元素
氧元素
二氧化碳分子
碳原子
氧原子
碳元素
氧元素
二氧化碳气体
任务四
根据地壳中岩石的化学成分,你能得到那些关于地壳组成的信息?
成分
含量
二氧化硅
48.48%
三氧化二铝
13.71%
氧化钙
8.81%
氧化亚铁
8.54%
三氧化二铁
5.20%
氧化镁
4.73%
岩石的主要成分及其质量分数
氧元素 48.60%
硅元素 26.30%
铝元素 7.73%
铁元素 4.75%
钙元素 3.45%
钠元素 2.74%
钾元素 2.47%
镁元素 2.00%
氢元素 0.76%
其他 1.20%
O
Si
Al
Fe
Ca
Na
K
Mg
H
原子序数是根据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质子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每小格包含的信息
26
铁
55.85
Fe
铁:
Fe:
26:
55.85: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质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宏观
微观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Fe
I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碘在人体内的含量仅约为30mg,其中一半在甲状腺内,其余则分布于其他组织。人体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肿大(即大脖子病) 。
I
碘(I2)
碘化钾(KI)
碘酸钾(KIO3)
碘是紫黑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易升华、易凝华,有毒性和腐蚀性。
碘化钾是白色粉末,在潮湿空气中微有吸湿性,有苦味而且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碘。
碘酸钾是白色粉末,常温下比较稳定,不易受潮,其中的碘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
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存在形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该物质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任务驱动---突破难点,应用理解
任务一
画出物质微观组成
任务二画出镁条燃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任务三填写分析表格
任务四概念应用
从O原子、O2-离子、18O同位素原子的认识分析得出概念
生活中概念的应用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从微观原子、离子的理解应用上升到元素的概念的形成。任务一到任务三是概念的生成过程。本节课还是很好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
2.在元素是宏观概念这一点的突破上,通过后续学生的练习反馈,还是很难在这一节课上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