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9 09:2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第21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
01
单元内容与考点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朝和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得到进一步的共同发展。但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这个单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时常以图片、材料或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考查明清时期的知识点。
01
内容要点与目标要求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单元
内容要点
目标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清兵入关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史实

02
知识要点一:明清强化皇权专题
明朝建立
强化
中央
集权
政治
军事
思想
文化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中央:废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分散兵权,分为五军都督府
科举:八股取士
一、明朝皇权的强化
02
知识要点一:明清强化皇权专题
皇帝专权的弊端
1.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自主性
2.统治者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2019·菏泽)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备考精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D
02
知识要点一:明清强化皇权专题
2.清朝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影响: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措施:
1.(2013.5)从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 )
A.君权日益加强 B.地方权力过大
C.君权日益衰弱 D.丞相权力增大
备考精练:
2.(2019广东中考)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A
A
知识要点二: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专题
1.郑和下西洋
(1)时间:
(2)目的:
(3)概况:
(4)特点:
(5)影响:
1405年-- 1433年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7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备考精练:
(2015.21)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上丝路之昌盛】 材料二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4分)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公平交易”“和平交往”至少要答出一点。每点1分,共4分)
知识要点二: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专题
2.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4)评价: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在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捍卫了国家主权。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南下浙江抗倭、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与其他抗倭将领率军民消灭福建、广东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014.2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中日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给东南各地带来极大的破坏……甲午—役,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举国深感耻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中日关系逆转的表现。(2分)
明朝中期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清朝时,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备考精炼:
知识要点二: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专题
3.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物产丰富,自给自足,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
(3)清政府担心领土主权被外国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2)特点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
第一步:海禁,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沿海居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
第二步:设关,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通商口岸。
第三步:闭关,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
知识要点二: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专题
(4)影响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2012.5)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严格地限制海外贸易。外国人来华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是( )
A、广州 B、天津 C、北京 D、厦门
2.(2014.6)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C
备考精炼:
A
知识要点二: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专题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拓展探究: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将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知识要点三:台湾、西藏、新疆的历史问题
(一)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⒈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即当今的台湾。
⒉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二)用史实证明西藏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元朝时期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2.清朝册封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设立驻藏大臣(雍正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知识要点三:台湾、西藏、新疆的历史问题
(三)用史实证明新疆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1.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2.清朝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2019.北京)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A
备考精练:
(2017.23)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识读下列古代四个时期的疆域图,回答问题:
(5)古今地名的变化也能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请填写表格空白处对应的现用名。
西安
台湾
西藏
北京
知识要点四: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成就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家。这是一本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这本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科学家。这是一本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农学家。《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2011.7)根据以下提示判断出的医学著作是( )
提示一:出自明朝李时珍之手
提示二: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提示三: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A.《黄帝内经》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2019.10北京)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农政全书》
D
备考精练:
知识要点四: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成就
二、建筑: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明朝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二)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后明朝明成祖朱棣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011.8)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 )
A.赵州桥 B.秦兵马俑 C .故宫 D.长城
备考精练:

知识要点四: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成就
三、文学艺术
(二)京剧
四大徽班的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新和改进,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一)《红楼梦》
1.概况: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最高峰。
2.成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提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3.主要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015.3)为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如右图)。邮票中曹雪芹身边放置的书稿最有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备考精练:
(2019.5).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刷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水浒传》
C
C
知识要点五:重要时间专题与其它
明朝建立: 1368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后金建立:1616年    清朝建立:1636年
清军入关,迁都北京:1644年   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1684年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
几个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清朝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纵横学史:16—18世纪中西方社会比较
一、政治方面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相继确立
二、经济方面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茁壮成长,发展迅速,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三、思想文化方面
中国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反响不大,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没能转化为近代科学。西方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惊涛拍岸,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自然科学方兴未艾,生机盎然。
纵横学史:16—18世纪中西社会比较
四、外交方面
中国与世隔绝,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自居。西方则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大力进行殖民扩张,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16-18世纪,中国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于全方位落伍。
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政治腐败,腐败必然激化各类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凋敝
清朝中期起的官场腐败、闭关锁国政策等阻断了海外贸易,助长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理,妨碍了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
五、结论
纵横学史:16—18世纪中西社会比较
六、结束语
回首近代百年风云,历史似乎在反复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保持忧患意识,发奋图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聆听